服牛乘马的时代已经逝去了,但是那些传统的车马之容,以及礼仪的基本原则,仍然适合当今的自行车、电动车等。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下骑乘的礼容。
在讲乘车礼仪之前,我们先看一段百年前的历史。杜格尔德·克里斯蒂是苏格兰传教士,晚清时代曾在中国东北传教、行医三十年。在其回忆录《奉天三十年(1883-1913)》里,他这样表达对礼仪之邦的观感:
一位来自欧洲的绅士,即使接受过大学教育,具有高雅的风度,但在那些有教养的中国人面前,好像也是一个粗人,他不时地冒犯这个古老文明的严格礼节。而这些礼节中的主要规则就连最下层的苦力也要遵从。
杜格尔德写道:一个外国人,无论去中国的任何地方,对这一点都会深有感触。如果骑马在中国内地旅行,当穿过某个平静的小村庄,碰到一伙村民的时候,他也像在国内一样马不停蹄,在马背上大声地叫道:“某地怎么走?”很可能没有人理睬。这个骑马的外国人可能会边赶路边想:“这些中国乡巴佬是多么没有教养啊!”
那中国人应该怎样做呢?杜格尔德接着写:
如果把旅行者换成粗俗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中国乡下人,当进入那个小村庄的时候,他会拉住马缰慢慢遛口,这是礼节之一;当碰到那伙村民的时候,他要下马,这是礼节之二;“借光?”他说道。打扰其他人之前要表示歉意,这是礼节之三。
然后,他同样询问前往某地的路,但得到了很好的回答。如果必要的话,为避免其走错路,某个村民甚至会送上一程。过后,这些乡下人自然会议论一番:外国人是多么粗野和愚蠢,连起码的礼节都不懂。
杜格尔德的记录让我们领略到了曾经的礼乐风景,这些百年前的骑乘礼仪,也完全适用于当下。
我们骑自行车(电动车)时,除了遵守交通规则之外,还应该注意基本的行车礼仪。
驰驱有节:人口稠密的地方,人群熙攘,一味追求速度,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古代有一条礼仪规定,“入国不驰”(《礼记·曲礼上》),国就是“城”,驱车进入城中就不可以纵马驰骋。这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今天骑车经过人群时,应该自觉地放慢速度。
行车致敬:骑车进入居民小区,或经过人群,除了放慢速度外,还要致敬。古礼有“君子式黄发”(《礼记·曲礼上》)的规定。黄发,是指老人。式,是指手扶车前横木,俯身致敬。我们骑车经过他人身旁,也要有所致意,不可无动于衷。古礼规定,“小礼动,中礼式,大礼下”(贾谊《容经》),就是要根据对方的身份,来决定自己致敬的方式。
对于一般人,我们颔首致意即可;对于相对尊敬的人,则要俯身致敬;若是特别尊敬的人,应该下车问候。《弟子规》讲,路遇师长时,要“骑下马,乘下车”。如果问路,当然也要下车。
尘不出轨:古人在城中行车,策马时,只是用小笤帚轻轻搔摩马身,缓缓行进,不令灰尘飘扬起来超过车轴。我们今天骑车,凡是经过积水、积土(或泥路)路段,应该自觉放慢速度,不要溅起很大的水花或者致使尘土飞扬。
安全行驶:骑车时,不可接打电话,不可看短信、微信。
礼让行人:任何器物与人相比,都要遵循以人为大的原则。因此,行车时要注意主动礼让行人。
不干扰他人:行车过程中要注意不干扰他人,不轻易响铃,经过居民小区、学校附近时尤当如此。
那么,乘坐私家车时的礼容有下面五点要讲求:
为尊者开车门:乘车时,不要急于钻进车内,要主动为师长打开车门。开车门时,以右手打开车门,左手挡在车门上框处,以防尊者头部触碰到车框。若为女子开门,以右手打开车门,左手则要背于身后。这是远嫌地表示,要特别注意。下车时,也应该主动为尊者打开车门。
虚尊就卑:私家车座位的尊卑,一般来说,司机正后方的座位为最尊,右后方的座位次之,副驾驶位更次之。还有一种说法是,司机右后方的座位最尊,正后方座位次之,副驾驶位更次之。
以上两种说法,各有其内涵可讲。因此,我们坐车时,要根据同行人的身份来就坐,不可径直坐到尊位上去。即便是一个人坐车,将尊位空出来,坐到卑位上去,也是懂礼的表现。
车中不内顾:坐在前排的人,不要向后看,也不要通过后视镜看后排人的举动。即便向后看,视线不要超过座椅。这是对后排人隐私的尊重。
车内不叫:坐车时,不可在车内大呼小叫。否则,会显得骄矜。
车内不指:坐车时,不要对车外的事物指指点点。这样会给外面的人带来疑惑。
我们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时的礼容与乘坐私家车稍微不同。因为私家车是私人空间,公共汽车则属于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下四个方面要做到。
尊老爱幼:主动给老人、幼童、孕妇让座。
不喧哗:在公共汽车内,不大声喧哗或说话,因为那样会干扰他人。
不接打手机:如果是必接的电话,则要走到人相对少的地方,以手掩口,放低声音,告诉对方自己不方便接听,然后挂断。
不唾:保持公共空间的清洁,不唾,不丢垃圾。
通过看一个人的骑乘礼仪,可以了解到他的修养有多深,您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