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活既苦又累还赚不到钱,风险大没保障还得看老天爷脸色。没错,那就是种地!
作为全国头号农业大省,今年河南的小麦又出名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河南的麦地引发关注,是种业公司的专家踩着红毯进麦田,压坏了农民的麦子。
最近几天,河南连绵不绝的降雨,使得很多已经成熟的小麦无法被及时收割,出现了发芽发黑的情况。
5月29日,河南周口的一位老人,手里拿着已经发芽的麦子,忍不住掉下来眼泪。这一幕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大家都在关注,河南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连绵阴雨带来的天灾
在风吹麦浪的丰收季节,却遭遇了持续不断的降雨天气,使得很多农民颗粒无收!
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应该都知道,小麦在即将成熟的时候最怕的事,就是降雨天气,大雨会让小麦倒伏,变得东倒西歪,而持续多日的降雨会使得小麦发芽。
最终,临近收割前短短五天的风风雨雨,便使得农民们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然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很多网民的冷漠和嘲讽。
有网友留言称:“发芽了好呀!生麦芽可以入药,疏肝解郁,健脾行气。”但如果你真的想让这种人花钱把农民的发芽小麦买了,减少一些农民的损失,基本是不可能的。
还有人在那里指点江山,以为自己比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更懂。“其实已经收割晚了,如果雨前收获还能有个八成收获。”我想问问这位网友,下雨前小麦还没成熟,怎么下地收割。
甚至有人阴阳怪气道:“统统做成麦芽糖,那不甜晕死过去。”
更令人气愤的是那些跟国外比烂的。“伊拉克叙利亚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还不知道满足?”伊拉克和叙利亚关河南的农民什么事呢?
甚至还有人嘲讽河南人懒,说什么没机器就不会干活了吗?就不能拿起镰刀进地里人工收割吗?上亿亩耕地你让河南农民们冒着大雨下地割?
这些仿佛事不关己的言论,看完真的令人心寒!
还有人建议:河南虽然有雨,但是其他的地方不下雨,能不能空运到其他地方晒晒。作为一个河南人,我非常感谢这位网友的建议,但我还是建议这位网友,以后不要再建议了。
也许我们在网上看过了太多有钱人光鲜亮丽的生活。那些人开着豪车,住着大别墅,和其他有钱人一起出入高档场所,每天挥金如土。
可真正在支撑这个国家的,是中国几亿的农民啊!他们平凡无奇,而且很穷,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但如果没有农民,就没有中国的粮食安全,面粉可不会凭空从超市的货架上长出来。
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觉得现在的中国农民都是有钱人,认为他们每人都有几百亩地。可事实上,平均每户农村家庭只有五六亩地,哪里来得几百亩?说出这种话的人, 就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那么种一亩地究竟能赚多少钱呢?我们以去年的河南小麦为例,好好算一笔账。
去年小麦的单价是每斤一块一毛四,平均亩产在800斤左右,也就是说一亩地一共能卖912块,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一系列成本,净收入只有352元!
352块!对于很多城里人来说,工作一天就可能赚到了,而对农民来讲,那却是他们一年半载的心血。
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才有的收成,一旦碰到灾害天气,情况只会更糟。就比如说今年,大量小麦发霉发黑,价格只会更低,大概只有4到6毛一斤,基本上种一亩地还要倒赔进去不少钱。
对于只靠种地谋生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网上很多人,似乎是因为看惯了美国农民的大平原,以为中国农民也是开着拖拉机,一种就是几百亩地,丰收季节一次就能赚上百万。
事实上,由于中国没有那么多平原,人均耕种面积比美国低太多了,所以我国农民只能“精耕细作”尽量提高粮食产量。累死累活不说,一年到头还赚不了几个钱。
都说“宁要家乡一捧土,莫贪他乡万两金”,可河南农民的困境,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
越来越多的河南年轻人摒弃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家远人单,困辱尽尝,就为了能出人头地,让自己的父母能够离开农村,让自己的孩子能不再种地。
二、河南农民面临的困境
如今的农村,绝大多数还在坚持种地的农民,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那些见识了花花世界的年轻人,是看不上种地的赚到的三瓜俩枣的。
连续五天的强降雨,既毁掉了农民的庄稼,也暴露了很多人对农民利益的漠视以及对农业的无知。
一场雨砸掉了农民辛苦一年的饭碗,热度还不及明星的演唱会。
在某地,俊男靓女们都忙着奔赴鸟巢去看五月天的演唱会,他们的一张门票就要几百甚至上万。
可怜河南农民们种一年地都买不到一张明星演唱会的门票。
这种仿佛两个世界般的割裂,真的让很多人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令人不禁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可是,我想问一下觉得河南的灾害与你无关的那些人。你当做事不关己,河南农民的困境就真的跟你毫不相干了吗?事实上,这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不要为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众所周知,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大省。中国人的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稻谷,河南就占了两个。
河南的小麦产量全国第一,玉米产量则是全国第五。河南农民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
河南一个省就承包了全国近三成的馒头,三成的方便面、五成的火腿、六成的汤圆、七成的水饺......
尽管河南为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有些人一提到河南,就会觉得这是个又穷有土的地方,没什么存在感,人还蔫坏。甚至有些地方公开歧视河南人,扬言招工不招河南人。
2019年,一名河南女子在杭州杭州西湖区的一家公司应聘法务专员,将简历投递过去后却被秒拒,理由竟是因为她是河南人。
殊不知到了关键时刻,河南保的是中国人的饭碗!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确需要繁华的大都市来拉动经济,但如果没有农业托底,再多的高楼大厦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三、河南小麦发芽真的是因为缺收割机?
除了上述这些之外,还需要澄清一件事,那就是河南部分地区不让收割机下高速,同河南小麦发芽关系不大。其实,偌大的一个河南省,拥有着数以万计的收割机,根本不差滞留在高速的一百来台收割机。
归根结底还是天气原因,由于长时间的雨水天气,麦田里一片泥泞,轮式收割机即使进入麦田也会立刻陷入泥泞中动弹不得。
即使是勉强可以在泥地中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如果强行下地工作,也会因为小麦太湿导致机器故障。
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小麦无法及时收割,跟收割机被卡在高速根本没有关系。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在降雨前便将麦子尽数收割干净,答案很简单,因为那时候的麦子根本就没熟呢。
我们应该关注河南的农民,但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人类的科技再高端,再发达,终归还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农民应该是中国的底线,而不是底层,更不应该被歧视。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说农民“懒惰愚蠢,不值得尊重。”可讽刺的是,王福重本身就是农村家庭出身的。
白居易作为一个古代的封建官僚,尚且知道民生疾苦,写出《观刈麦》,《卖炭翁》这样的诗句,而有些人,连封建时代的官僚都不如。
无论是河南的农民还是中国的农民,从不亏欠任何人什么,中国农民也从来没有什么原罪。
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革命成功,就是因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紧紧团结了中国农民。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少不了农民子弟的奋起抵抗和广大的敌后根据地。
建国后,我们没有靠殖民掠夺,没有靠海外战争,全靠农民们省吃俭用,用农业哺育了工业,才实现了工业化。
近代百年来,中国农民受的苦,吃的亏,做出的贡献又有多少人仔细想过呢?
除此之外,近两年接二连三的各种极端天气,也凸显了河南包括气象农业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的薄弱。我们仍然需要加大对河南农业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中原大地风调雨顺时的连年丰收。然而,从古至今,丰收都是一个来之不易,值得敬畏的词语。
在古代,每年皇帝都要带着文武百官登坛祭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气候多变的环境下,当下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完全不够的。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农民不仅极其辛苦而且收入很低,还被各种看不起,上学工作和大城市比处于绝对的劣势。
年轻人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农村,粮食安全无法得到足够的人力保障。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天灾难以抗拒,人祸往往可以预防,大雨无情人有情,那些搞地域歧视的白眼狼,那些吃着河南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粮食,一边又骂农民怎么怎么坏,转过头又开始崇洋媚外的人,我们都善良一些,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尊重和学习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华夏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