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轻时在两件事上拎不清,易致子女互相仇视,晚年自食恶果
说起多子女家庭,很多人都会羡慕他们的手足情,总觉得在这人世间能有兄弟姐妹的帮衬,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然而并非所有的多子女家庭都能如此和谐,见过太多兄弟姐妹互相仇视,彼此算计的家庭。
从小时候的亲密无间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手足心生嫌隙的背后,其实多半都是父母年轻时种下的因。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年轻时糊涂,让子女处成了仇人……”
三娘是一位单亲妈妈,独自一人抚养儿女,日子虽苦,但她心气高,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养出的孩子日后必然能出人头地。
为此,她对孩子的教育尤为上心,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为了激励两个孩子进步,三娘总会特意拿两个孩子来互相比较。
谁的成绩更好,三娘便会更加偏心谁,刻意忽视另一个孩子。为此,两个小孩从小就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别人家的兄妹相亲相爱,他们却互相“争斗”。
直到孩子们成人以后, 兄妹俩依旧水火不容,在家几乎很少交流,就连大儿子成婚的时候,小女儿都没有去参加。
三娘看到子女们如今这幅模样,内心感到愧疚不已,认为都是自己年轻时糊涂,把两个孩子当成“对手”来培养,结果导致他们变成了仇人。可惜两个孩子间的感情已经破裂,如今再想挽回已经非常困难。
很多父母多生孩子,本意或许就是想让孩子们以后在人世间能有多一份羁绊,能有多一份温暖。兄弟姐妹原本是我们在人世间除了父母以外,最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家人。
但有些兄弟姐妹却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走散,甚至变得老死不相往来,而且子女感情不和,往往也会导致父母们的晚年生活幸福质量大打折扣。
为此,希望各位父母们在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多加上心,不要像三娘一样,年轻时糊涂,等到晚年醒悟过来了,已经为时尚晚。
父母两件事拎不清,容易导致子女之间互相仇视
1、父母偏心,没做到“一碗水端平”
多子女家庭中,其实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虽然父母总是念叨“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实际上,他们在养育子女时多少都有点偏心。
时代周刊的主编也曾提出,这个世界上有95%的父母都存在偏心的情况,剩下的5%不过是不愿意承认。
而你们的偏心,除了伤害孩子们的前途以外,还会加剧子女们之间的矛盾。
有研究发现,人在幼年时期,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寻求父母的认同和关爱。这是他们寻找自我价值感,发现自我存在意义的根本。
如果父母们明显表现出对某个孩子的喜爱,其余的小孩就容易对其产生羡慕嫉妒之心,若后期没能及时引导,让嫉妒在内心深根发芽,并且长出“恶之花”,隐患往往就会出现。
手足之间关系僵化、彼此互相仇视,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需要注意:越是到了子女成家立业,开始重新组建家庭的时候,童年时遭遇的不公待遇越容易袭击孩子,导致他们久久难以忘怀,对父母的感情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他们在父母的养老、遗产分配等问题上,就会显得更加斤斤计较,更加现实冷漠。
2、父母喜欢互相比较,助长“同胞竞争”
有心理学家认为,多子女家庭中,容易出现“同胞竞争”。
具体表现形式为:伴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孩子们之间经常出现各种争抢、拒绝分享、攻击性打斗、互相争宠等现象。
如果父母没能及时引导,孩子们可能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情绪焦虑、抑郁难安,甚至对手足做出偏激举动。
之前就见过一个二胎家庭,自从家里的弟弟出生以后,姐姐觉得弟弟抢走了父母所有的爱,没当父母夸奖弟弟一次,她就要记恨弟弟一分,有时候趁着父母没注意,故意将弟弟暴露于危险之中,幸好奶奶及时发现,才没酿成大错。
像这种行为,就属于“同胞竞争”,专家认为, 它的出现其实是天然存在的,不过每个家庭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
由于小朋友普遍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在幼年时期需要博得父母的关注和爱,如果父母给足了孩子们平等的爱,“同胞竞争”的存在感很低,手足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睦。
反之,若父母存在偏爱和比较等行为,往往就会助长“同胞竞争”,加重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甚至让他们出现“仇视”心理,未来难以和睦相处。
综上所述,父母们需要明白,很多时候孩子们关系不和睦,往往就是你们年轻时种下的因,结下的孽缘。
如果任由发展下去,不仅会伤害到孩子们,也会令你们的晚年难以清净。
给多子女家庭的建议
1、学会引导孩子们“健康的竞争”
多子女家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内部竞争,从出生排行开始,就已经形成,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没办法规避,只能通过日常的相处,引导孩子健康的竞争,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跟别人竞争合作,学会到一定的规则意识。
例如,家里只有一个玩具,但是两个孩子都想要玩,这时父母就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商量,去竞争“优先使用权”。
可以通过游戏来决定谁先玩,不过规则让他们自己去定,父母尽量不干预,这样比“大的应该要让着小的”要来得公平,孩子们的内心也更容易接受。
2、多倾听孩子们的内心真实需求,差异化教育
多子女家庭中,切忌“无差别教育”,每个孩子的真实需求可能不同,所以父母没办法做到让他们每个人都满意。
就算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已经做到了公平,但如果不是他们内心想要的,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平时不妨多听听孩子们内心的真实需求,进行差异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