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啥喜欢道德绑架孩子?原因过于真实,揭开了中国家庭的暗伤

2023-03-06   母婴参考

原标题:父母为啥喜欢道德绑架孩子?原因过于真实,揭开了中国家庭的暗伤

父母为啥喜欢道德绑架孩子?原因过于真实,揭开了中国家庭的暗伤

同事莉莉近来遇上了一件烦心事:

今年28岁的她还没有对象,老家的父母每日都为女儿的终身大事发愁,拜托周围的亲朋好友帮着介绍,可莉莉却是十足的“不婚主义者”。

父母劝得越厉害,她越不想听从安排去相亲。

母女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年。前段时间,母亲甚至还以断绝母女关系相逼,绑架女儿一定要在今年内结婚。

“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呢?”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你是我女儿,不结婚我生你有何用,你知不知道这几年因为你的事,我被多少人看了笑话,妈都是为了你好……

莉莉谈起了她和母亲的一段对话,表示这几年自己一直被母亲各种洗脑、道德绑架,她不懂明明父母应该是最理解孩子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

父母喜欢拿孝道来压人,道德绑架子女要听自己的话,这其实并非个别现象。

道德绑架成为多数父母的“代名词”

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是不是总是被以下几句话洗脑。

“爸妈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辛苦养你一场,你如今……”

“你的命是我给的,必须得听我的。”

“爸妈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辛苦养你一场,你如今……”

“你的命是我给的,必须得听我的。”

子女长期被这类话术洗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愧疚之感,进而服从父母的安排。

《有毒的父母》一书中就提到过:在众多“有毒”的父母中,“道德绑架”就是其中一类。他们利用子女的内疚心理,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来操控、干预子女的人生。

上述的话术,目的就是让子女产生内疚之感,父母借此达到“隐性操控”子女的目的。因为我给了你生命,为你付出了一切,所以你们“欠”我的,就得服从我。

在这种逻辑之下,其实也无形中成全了所谓的“孝顺“文化。父母也借用这个教育方式,干预孩子的学业、工作、婚姻,让子女一辈子都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今天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种“病态”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着重来分析一下父母们的心理动机。为何他们喜欢道德绑架孩子,背后是有哪些东西来推动呢?

父母为啥喜欢道德绑架孩子?

1、受传统“孝”文化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孝文化中,父母是家庭的“掌权人”,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他们给予了子女生命,所以作为孩子就应该以父母的话为准,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否则就是不孝。

虽然说经过时代的洗涤,“孝顺”二字已经有了新的定义,但是几千年的传承,并非一时半会就能完全消除的。

很多中国父母依旧“唯我独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挂件”,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道德绑架也就成为了他们驯服子女的“杀手锏”。

2、父母付出过多、对子女的期待太高

教育学者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给孩子,为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教育学者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给孩子,为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而中国家庭的暗伤就是:父母为子女倾尽所有,恨不得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表面上看父母之爱,滋润了孩子的心田,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但实际上,满到溢出来的爱,慢慢变成了令人窒息的枷锁,锁住了孩子,也困住了父母。

因为人心都是现实的,你付出的爱越多,越渴望得到回应,相应的对子女的期待值也就越高,希望他们能够按照你的想法去生活。

例如《小欢喜》中的宋倩,她和女儿乔英子相依为命,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她狠心辞去自己重点高中教师的工作,在家办复习班,专心的辅导女儿。

“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

爱女心切,可以理解。可宋倩对孩子的过分紧张,对女儿的高期待,导致了她整个人都有些魔怔,在女儿房间的过道墙上开窗户,便于随时监督她,干涉女儿的交友、日常饮食,甚至对孩子的高考志愿下手。

当孩子崩溃得想要跳海的时候,母亲宋倩竟然还在为自己开解,“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因为太爱,所以想要为子女安排一切;因为期待太高,所以把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表面上说着都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不过是一场自我感动。

【最后总结】

真正高级的爱,就是把自己和孩子都当成独立的个体,父母在爱自己,有个人独立思想的前提下,再去爱孩子,这样你们才能给小孩做好榜样,让他们更好地过完这一生。

当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同时把希望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两代人注定都不会好过。

父母会因为孩子而患得患失,总是担心自己的期待破灭;而子女也无法安心地做自己,一辈子活在父母的期待之中,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