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在身边却依然感到孤独?
孤独的深处是什么?
孤独和痛苦底下,藏着一份希望被全然理解的渴求。
即使拥有朋友、爱人、家人,依然感觉孤独,克莱恩认为这种 内在孤独的状态,是 对于自己无法获得持续完美的内在状态的呐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验到这种孤独与焦虑,若是过度强烈,孤独会形成身心疾患、人际困难和痛苦的一部分。
为了了解孤独的感觉如何升起,需要回到早期的婴孩时期——孤独的来源。
自我从出生开始就存在、运作着,婴儿此时虽然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但是婴儿拥有感知和感觉,可以体会到环境是如何作用于自己,能够本能的向环境表达自己所感觉到的好或不好。 孩子内在的安稳是基于被好的养育所不断内化的好的感觉。
图片来源:《奥丽芙·基特里奇》
01
不安全感:渴求和母亲最早的关系
与母亲之间令人满意的早期关系,意味着母亲和小孩潜意识上一种亲近的接触,这奠定了 最原始的一个人是如何被了解、被关照、被爱护的温暖体验,也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感觉到的自己是否值得被这样对待的信念来源。
在后来的生命中,一个人依然有一种内在的向往和渴求,渴求有一种不必透过语言文字,就能够被全然地了解—— 最终极是渴求和母亲最早的关系。
图片来源:《小偷家族》
这种渴求,终是无法达成的,于是会造成孤独的感受, 一种永远无法满足、无法填补的失落的忧郁感。
02
内在永恒的冲突
一个人内在的关于好与坏的整合,好的自己,坏的自己,好的世界,坏的世界,在内心里的冲突和斗争,从未停息。
内心全然的整合从未达成,便不可能完整地了解和接受自身的情绪、欲望、潜意识幻想和焦虑,这些不被自己接纳的部分,在一个人心中撕扯、煎熬,企图把它们丢掉或者象征层面的“杀掉”, 这也是孤独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整合的过程,需要一个人充分地了解自己,对自己不了解的部分,不接纳的部分,始终保有一种善意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求。然而,这是不易的,这与自己过去是如何被养育者了解的经验有关。 一个人正是由于过去的自己不被所爱的人善待,所以现在才处于撕裂自己的痛苦,又如何能保有对自己的善意呢?
图片来源:《我们这一天》
尽管不容易,但孤独和痛苦的底下,藏有一份渴求, 渴求被全然地了解,渴求重新获得全新的自己。这份渴求燃起的希望,可以令人尝试去信任和理想化另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从而开启整合和疗愈的过程。
无论有多少整合在进行,都不能排除一种感觉,即自己的某些部分是不能触及的,或者无法触及的。 对他人的信任和理想化终是短暂的,不能永恒,因为自己内在的怀疑、抑郁和焦虑不能全然被克服,内在好的感觉很容易被干扰,恨意很难表达,造成的感受就是孤独。
03
严苛的超我
严厉的超我,使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冲动、破坏性的言行、不合时宜的情感,永远不会被原谅。当严厉的超我非常强烈地打压着觉得不堪的自己时,使原本因不够好而产生自卑、羞耻和苦闷的自己,变得更加痛苦。
越我愈严厉,孤独感将会愈深,因为自己内在的忧郁、焦虑和内心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怀疑、斥责愈深。
图片来源:《梅尔罗斯》
严苛的超我好像永远都是一个破坏者或者迫害者。不管个体多么努力,可能严苛的超我就会跟他说:你这样子还不够,你虽然这样子很好,可是你还缺了什么什么。
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非常的孤独, 感觉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严苛的超我使他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别人没办法理解和安抚他, 他自己也无法理解和安抚自己。
04
年老与孤独
年老意味着身体机能、自尊和价值的逐渐丧失,越来越迫近的死亡焦虑,脆弱和失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讲,承认自己需要被照顾是艰难的。 由于对自己的依赖的需要太愤怒或感到羞耻,责怪照料者,或者相反,回避被照料。
老年人被年轻人需要,特别是被需要照顾第三代孙子女, 会一定程度上弥补老人对自己年轻和胜任的消失所产生的失落。
无论是何种年龄,何种情境下的孤独, 对孤独的缓解都指向于外界跟他人的连结,这种连结在开始的时候需要付出信任,需要耐受一些不被全能满足的挫折,能够允许慢慢靠近,逐渐信任。
然后在这种信任和安全的背景下构建一个能够表达,并且拥有能够被理解的可能性的情感空间,这个空间是令人喜爱和放松的,是可以自由联想和谈论任何幻想的。由此,在这个空间,可以借助于另一个人,连结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正是精神分析,或者是心理动力学取向下的心理咨询工作。
点击 名片,查询关于 姚为芳咨询师的内容:
点击 心理体检,了解自己当下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理论来源: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克莱恩
授课讲师:洪素珍(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分析师)
整理、编辑、解释:姚为芳
责编:yy,Jane
“心理体检”服务也许能帮到你
点击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