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临终时久久不愿咽气,直到一个人来到床边,他才慢慢闭上双眼

2023-12-29     郭秀华

原标题:溥仪临终时久久不愿咽气,直到一个人来到床边,他才慢慢闭上双眼

前言

溥仪,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承载了大清王朝的衰亡、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虽然他常被嘲笑为“唯一一个回自己家却要买门票的人”,但与其他历代皇帝相比,溥仪的命运却显得更为曲折和坎坷。在纷纷扰扰的历史洪流中,溥仪打破了“无情最是帝王家”的诅咒,但他所经历的波折与困境也让人唏嘘。

从光绪帝病重的那一刻起,溥仪的命运就与大清的风雨相伴。光绪帝去世后,他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但此时已是大清王朝的余晖,而其统治地位更是短暂。继位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辞世,留下了年幼的溥仪面对一个国家的沉沦。

皇位的孤独

在历史上,许多皇位争夺都是流血斗争,家族之间争权夺利,而溥仪却是一个例外。他作为光绪帝继位的最后一位皇帝,不用为继任者担心,也不用忧虑兄弟间的争斗。这一点在历史上颇为罕见,让他在帝位之上感受到了手足情深的温情,这或许是他命运中的一抹亮色。

然而,这种相对平静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让溥仪发布罪己诏,宣布退位。尽管失去了皇位,他仍然继续居住在皇宫中,而在当时政局混乱的情况下,溥仪仍受到了袁世凯等人的尊重,保持了一定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伴读与西化

溥仪的人生进入新的篇章,他与弟弟溥杰以及英国军官庄士敦一同生活在紫禁城。这一时期,溥仪开始接触到近代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庄士敦成为他的老师,教授有关近代学科的知识。与此同时,他一直牵挂的弟弟溥杰也成为了他身边的伴读。

这段时间,溥仪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尝试着穿西装、剪辫子,然而这些文化的冲突引起了保守派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溥仪,正站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处,他开始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

逃离紫禁城

然而,即使在西化的道路上,溥仪仍然无法逃脱历史的巨轮。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虽然未能实现逃脱的愿望,他还是继续居住在北京,并接触到了近代西方生活的更多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同时也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这一时期,他与西方各类领事军官接触,试图拉拢支持他复辟的力量。然而,他发现能够真正支持他的人寥寥无几,特别是在中国的新局势下。

伪满洲国与新生活

1935年,日本承诺在伪满洲国建立后继续奉他为帝,溥仪怀着复辟的思想答应了这一提议。从此,他成为了日本在伪满洲国设立的傀儡皇帝。然而,这并非溥仪真正追求的权力,而是为了维持他一直喜爱的奢靡生活。

在伪满洲国建立后,溥仪的生活开始与日本皇族姻亲、嵯峨家的女儿嵯峨浩相联,成为了一段被称为“亲善婚姻”的历史。然而,这并未改变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仍然是一个被日本操控的傀儡。

战后岁月

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与溥杰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年后被带回中国,开始了战犯生活。在新中国的环境下,兄弟俩过上了平静安稳的日子。然而,他们对过去的罪行和对国家的背叛,使得他们在社会上备受质疑。

1959年,溥仪首获特赦,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然而他的身世和历史地位,让他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溥杰也在此后担任了一些文史研究职务,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

平静晚年

在溥仪的晚年,他受到尿毒症的折磨。在周恩来的关心和问候中,他在思念着自己的胞弟溥杰的日子里,于1967年离世。在溥仪去世后,溥杰则在平静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于1994年病逝。

在飘摇浮沉的历史长河中,溥仪和溥杰经历了悲欢离合,曾是帝王之家的一员,却在历史的巨变中颠沛流离。从少年时的紫禁城到流亡日本,再到战后的审判与平凡生活,两兄弟的命运交织着中国历史的坎坷,也见证了时代的更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71429dfa05ad294b9f42678e12aa6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