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参与人数众多,气势恢宏,场面震撼,但是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古代战争,就会发现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就是粮草问题。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多少战争因为粮草供给不足或者粮草被毁,再或者粮草耗尽而最终导致兵败。可见,粮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走向。那么,这些当兵的人,不打仗他们就不吃饭吗?为什么一打仗饭就不够吃呢?
古代生产力低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期间,生产力对比现在低很多,只能勉强保证百姓活着,加上地主阶级的剥削、囤积,老百姓的口粮所剩无几,更谈不上有存粮食。一旦遇到灾害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由于老百姓家里没有存粮,地主家的存粮又不救济老百姓,如此一来,饿殍遍野的景象就会出现,在生死边缘挣扎无果的百姓,要么饿死,要么铤而走险。
士兵参军与在家有区别
士兵参军要吃饭,不参军不也得吃饭吗?为什么粮草消耗变多了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难,从几方面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
第一、士兵在家种地,在外吃粮。士兵参加战争的时候,他只吃粮不种地,本来士兵是家中的主要生产力,他如果不参战,他的产出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参战之后,他家庭的产出降低,家人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士兵的产出归零,但是他的消耗却在增加,这样一出一进,消耗粮草的数量不是一个小数,加之士兵人数动则几万、十几万,迁延日久,必然有伤国力。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运输粮草消耗大
古代运输一直是一个大问题,那时候可没有火车,山路崎岖,如果遇到大雨,运输工作更难搞,运气不好还会损失不少粮食。同时,粮道还需要有重兵保护,否则被敌人给劫了粮草,丢粮草不说,还会动摇士气,毕竟士兵也是人,吃不饱饭谁还拼命呢。
古代边疆战争不确定性大
在边疆常驻的守军,一般会自己在附近种植一些粮食,解决自己的一部分粮草的问题,但是封疆大吏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除了吃空饷外,还会瞒报粮食产量,以此来换取国家对边疆粮食的拨付,从中获利。
士兵参加战斗和不参加战斗都要吃饭,但是参加战斗由于没日赶路拼杀会吃得更多,最主要的是,士兵不参加战斗生产粮食,但是参加战斗停止生产加大消耗。同时,有的网友很形象的做了比喻,战争需要的粮草是“整”,日常消耗的粮食是“零”,除了运输的消耗外,这一“零”一“整”的区别也是极大,这也是我们平时为什么买不起一件物品,但是分期却可以买得起,不是你的收入增加了,只是化“整”为“零”了。
文|野史日记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