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了,
你是否在“朋友圈”、
短视频平台、电梯间等
看到过各种研学项目的广告?
民小生了解到,
近年来,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热度渐起。
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目前,
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
创历史新高。
不过,
研学市场繁荣的同时,
随着大量营利性机构介入,
各类问题层出不穷,
乱象背后,
是不少家长和学生的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也让不少学生家长望而却步。
定价随意收费不菲
实际服务与广告承诺不符
研学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按照相关规定,学校通常安排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参加研学旅行。业内人士估计,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复苏,多方抢滩、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问题也不时暴露出来。
前不久,广东一名学生家长曝光学校组织研学5天收费5980元,引发社会对研学收费标准的质疑。
江西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表示,有的研学活动内容安排随意,路线设计不合理,“只旅行不研学”,学生花了钱和时间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导致他对孩子参加研学旅行,特别是中长期的研学夏令营产品存在质疑。
尽管不少学校都为研学活动设置了主题,还有学校提前编写制作了研学手册,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的研学主题进行实践。但在实际过程中,不乏学生将研学几乎等同为“春游”“野炊”等,甚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
杭州的刘女士说,孩子有一次参加为期三天的研学,一天半时间都在车上,所谓的研学和旅游观光差不多,走马观花看风景,“老师”还不如导游,讲解的不透彻,关键是学员很多且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老师”就一个,整个团都乱糟糟的。
不少研学机构
资质欠缺安全无保障
民小生了解到 ,市面上,很少有研学机构会配备专门的随从医护人员。不少机构对参与者的安全保障仅限于购买旅行意外险,发生意外提供事后保障,而提到旅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时,机构往往介绍得含糊其词。
当问及如果孩子在研学过程中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怎么办时,某研学机构工作人员这样回复:“研学出发前会配备一些日常用药,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小疾病。如果孩子有重大疾病,是不接受其报名的。”
另一家研学机构工作人员称,所有产品路线均经过工作人员踩线、安全风险排查等,同时,带队教练和助理会全程保证孩子安全,“为了让家长放心,每个团都会配备专门的摄影师,每天负责拍照在家长群内分享孩子的日常”。
对于距离更远的海外研学项目,学生安全更是家长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大部分海外研学项目机构提到的保障未成年人安全措施包括:购买驻外意外险等保险、安保门禁24小时值班、封闭住宿、AirTag定位器以及寄宿家庭通过政府部门考核、为每个学员设置紧急联络工作人员、7天24小时在线医生服务等。
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中国学生在国外无法享受医疗福利,有的游学团会为学生购买境外医疗保险,一旦出事故会将责任更多推卸给学生个人或保险公司,机构逃避责任。
“研学热”需要“冷思考”
众所周知,研学兼具旅游和教育的双重功能,但是旅游只应是辅助,发展重点应放在教育方面。
目前,部分研学项目的路线设计不合理,“只旅行不研学”,学生花了钱和时间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还有研学项目内容简单,主题不清晰,学生将其当成野炊、春游;还有项目打着研学旗号,实则组织学生旅游观光、补习、竞赛、考试,收取数千元的费用。可见,诸如此类的研学项目,都是不合格的,走偏了方向,应采取措施纠偏。
针对研学市场乱象,监管部门可结合研学行业的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标准和体系,厘清研学范围、经营资质、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违规处罚标准等,并依据标准实施严格监管。家长和学生在选择研学项目时,不宜跟风追热门,应根据个人成长需求、兴趣爱好、家庭经济能力、市场口碑等综合情况,筛选最适宜的研学项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理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储朝晖强调,规范研学旅行,相关部门还要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
“目前社会上确实有以夏令营或素质培训等名义开办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储朝晖表示,“这些机构的人员素质、资质以及机构本身的专业资质缺少要求,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特别是对这些机构的登记、核查以及开展业务的情况,缺少规范和监督。”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法治日报、新华网、中工网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 “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