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工资有坑?农民工工资不能成为糊涂账!

2023-11-18   民生周刊

原标题:移动支付工资有坑?农民工工资不能成为糊涂账!

近年来,

一些侵犯农民工权益的新情况,

开始显现。

据报道,越来越多企业

用移动支付方式支付农民工的工资,

但一些企业将

工资、材料款、报销款混发不说明;

现金、微信、家属银行卡等

多渠道发放不备注;

工资标准、发放时间、发放数额不固定。

移动支付咋能让工资成了一笔糊涂账?

钱款混发引起纠纷

54岁的吴国瑞(化名)是一名木工,2021年2月到沈阳一装修公司工作,口头约定到手工资8500元,老板用微信转账发工资但从未添加转账说明,其中材料款、报销款掺杂并发。

2022年2月公司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每月少发30%工资,年底补齐,这笔钱拖到今年4月也没发,累计拖欠35700元,到最后老板直接不承认补发,吴国瑞随即申请劳动仲裁。

仲裁庭经审理后认为,约定工资8500元,按实际微信账单,平均每月支付8647元,吴国瑞既不能提供证据说公司承诺少发30%工资,也不能证明多发的是材料款和报销款,驳回了他的请求。

重视细节写好备注!

“如果留心每次让包工头转账时备注工资,并要求其他款项单独发就不会出现纠纷了。”吴国瑞认为,自己就是吃了没重视的亏。目前,他觉得胜诉无望,放弃了上诉。

大连市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律师团团长王金海提醒,电子数据虽然是合法的证据类型,但缺乏明确的认证规则和专门的电子证据鉴定机构,而且还需要平台方配合。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电子数据的证明效力小于物证、书证等,因此,在工资发放的渠道上优先选择现金签字、银行转账等方式。实在需要以移动方式支付的,一定要备注好内容。

为农民工撑腰,尽快填上移动支付里的坑

针对这种移动支付纠纷频发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平台也不妨主动作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在移动支付已经如此普及甚至有成为工资发放渠道的趋势下,转账凭据的法律地位和证据认证,也应当不断走向正规,使之具备更强的司法效力。

其实,一些企业、用人单位之所以“偏爱”移动支付,除了方便和规避责任外,也有逃避社保缴纳和个人纳税的嫌疑。在网络上,确实也有很多网民反映遇到了类似问题,用人单位刻意把钱发成一笔糊涂账,既用来坑员工,也用来糊弄税务部门。

对于这种新情况,确实应当引发更高规格的重视了。作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新支付手段,应当尽快补上支付凭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短板。尤其是随着年关将至,也到了农民工结款高峰期,相关部门应当早做规划、准备应对方案,绝不能让移动支付沦为一些用人单位侵害权益、规避责任的工具。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工人日报、澎湃新闻、光明网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