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当年这样给刘备支招,导致步步错最后灭国

2023-12-15   一画书画

原标题:诸葛亮当年这样给刘备支招,导致步步错最后灭国

《隆中对》是诸葛武侯为刘备描述的霸业蓝图,里边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说在军事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千年以来令后世传颂不止。其主张:“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可是最后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整个战略构思而破碎。我在惋惜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了起来:关羽出荆州刘备出秦川,分兵而行真的对吗?

笔者认为千里战线一分为二实在是有失偏颇。原因有下:

01,实力对比

刘备自得汉中其实力达到了顶峰,武有五虎上将,文有蜀中才俊。人才济济并兼有天府之土。可是与曹操比起来还是要逊上一筹。中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占据中原民殷国富,和刘备的实力只会越拉越大。而此时刘备以弱小之师遥遥千里兵分两路。曹操则以虎狼之师拒守两方。曹操背靠中原补给源源不断非刘备之所及。所以笔者看来,分两路而进不如抱作一团尝试各个击破。由此得知,在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妄想分头取胜是不太现实的。

02,交通不便

自古蜀中便是易守难攻,山区为多交通极其不便。这时候大军从秦川而出,来自蜀中的补给要经历好多天才能送到,战线拉得越长则越为不便。如果都能从荆州走大路一路北上相信就不会无果而终。况且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达太慢。都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错误的信息都有可能葬送大好局面。试想如果当时糜芳叛变关羽及时知道,或许历史的结局就能更改。那么两只军队从不同的方向而出,就别指望沟通及时了,能有沟通就不错了。可见这一点诸葛亮没有顾及到。想法是好的但要和实际情况联合起来。由此得知在古代书信车马都很慢的情况下还是兵指一路更为妥当。当然在现代这种战略还是值得借鉴。或许“村夫”的想法超前了。

03,目标不同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隆中对无疑是失败的,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下面这个原因——目标不同。都知道刘备的目标是长安,而关羽进军的目标则是洛阳。在实力远不如曹操的情况下分兵而行妄想一下把曹操蚕食殆尽。只能说他们有点过于急切。分兵而目标又不一样焉能不败?近代就有了很好的正面例子,无论是长征时候在陕北会合的红军,还是渡江战役兵临南京的解放军。不得不说毛主席在军事上的造诣确实让人望洋兴叹。而毛泽东也就隆中分兵发表过看法:“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所以,隆中分兵失败有它根本的原因,我认为目标不同是最致命的。

04,天下大势

关羽出兵之时是真正的三足鼎立,诸葛亮想的很美好联合东吴灭掉曹魏。实际上东吴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无论是哪一方都不会看着有一方独自坐大。曹魏强大时东吴会联蜀伐魏,但是当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东吴就坐不住了,都是利益之间的斗争,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就像现在的美国和日本,表面穿一条裤子,背后心怀鬼胎。所以这是对当时局势的错误判断,怪就怪在当时的隆中对没有及时“更新”’吧!不管怎么说这确实是隆中对破产的直接原因。形势有变,被孙权在背后捅了一刀。

从隆中对的执行情况而看,前半部分是成功的。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目标。武侯的智慧过了千百年依旧被人铭记,短短几百字绘制的宏图大业时至今日都觉得震惊。人无完人,武侯在隆中对的分兵之计已被结果证实并不完美,理性来讲确实不应该分兵而出。但在当事人的角度下,理性的分析确实很难存在。诸葛亮已经做了他能做到的一切。如果当时没有采用分兵之计,而是举国之力联合东吴以进洛阳,怕是曹操真的会迁都吧!那么你认为隆中分兵应该吗?

图片源于网络,文章有文史撰家/庆磊原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