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杜聿明病危,妻子向蒋经国提要求,被拒绝后郑洞国很气愤

2024-11-01   一画书画

人老了,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儿女能在膝前尽孝,特别是久病的老人,要是突然感知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更是会格外思念自己的孩子。此时谁能忍心阻挠他们相见呢?

1981年5月,77岁的杜聿明处在垂危的边缘,他的意识已经模糊了,但时常强撑开沉重的眼皮,四处张望,见面前还是只有长女杜致礼和妻子曹秀清,又失望地合上了眼睛。这一闭,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杜聿明至死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其他儿女,这是他的遗憾。杜致礼每每想到此事,就心如刀绞。如今父亲杜聿明已经去世,弟弟妹妹们仍被困在台湾,杜致礼选择和母亲一起给蒋经国发去电报,想让弟弟妹妹们回来奔丧,但电报石沉大海,直至杜聿明下葬,都没有回应。

杜聿明的好友郑洞国更是为其鸣不平,和杜家母女一起对蒋经国的冷漠进行公开的言辞谴责,但逝者已矣,一切都没有意义了。蒋经国为什么要阻挠他们相见?甚至最后连为父奔丧的机会都不给?这其中到底是何缘故?

投考军校,热血报国

1904年,杜聿明出生在陕西。他们家在当地很不普通,前期得益于祖上的地位,后期得益于父亲的影响力,再后来就是归功于他。

杜聿明的祖辈是封建地主,称不上家财万贯,良田千亩,但家底殷实应该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家族的影响力,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杜聿明的父亲这一辈,祖父给他的父亲取名杜良奎,他在取得了举人的身份后,就离开家乡去西安执教。杜良奎在此期间也跟上了时代潮流,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杜良奎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没有在外逗留多久,而是选择回来带动乡亲。

杜良奎归来后,动员当地刚刚组建起来的民团起来反抗,把压榨他们多年的政府官员赶下了台,而后又离乡奔波,参加反袁称帝的活动,待一切尘埃落定,又回到原点当起了教书匠。他这一生,也算是丰富多彩。杜聿明出生后,并没有机会待在父亲身边。对此杜聿明却没有什么怨言,他认为少了父亲的约束,正好可以大展手脚。

杜聿明从小就钟爱各种枪支玩具,家人疼爱他,总是由着他终日拿着各种枪支玩具四处疯跑,到了12岁,才把他推进了小学读书。小学是由杜聿明的表哥承办的,表哥充当了严父的角色,对杜聿明的学业很上心,这让爱好自由的杜聿明吃不消了,每天去上学,就成为了他的噩梦。

没过多久,家里就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在祖父母和伯父相继离世后,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就要塌了,杜聿明无奈离学管家。杜聿明仿佛一夜之间成长了许多。刚开始时,他步履维艰也不轻言放弃,后来终于学得了一身管家本领,把家里上下打点得井井有条。杜聿明16岁时,他的父亲杜良奎从外地归来,见儿子弃学在家,很是不快。父亲听完儿子说完缘由,心中又是五味杂陈。最终杜良奎决定先把家里安排妥帖,再带杜聿明继续求学。

1923年,中学毕业后,杜聿明就和曹秀清结婚了,妻子大他两岁,很是温柔贤惠,杜聿明没有放纵自己在幸福中沉浸,转而来到了北京继续求学。在去往北京的路上,杜聿明原本的目标是北京大学,但来到这里后,偌大的北京增长了他的见识,革命掀起的巨大热潮也让他全身沸腾起来,他想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在思虑再三后,杜聿明决定报考黄埔军校。

心中有热情,脚下才有行动。来到黄埔军校的杜聿明努力学习,不管是什么课程都会认真对待。在成功结业后,先是服从分配成为见习官,后来又被提拔为副排长,他的热血报国之路自此拉开了序幕。

在北伐战争期间,杜聿明因为作战勇敢,不畏生死,凭借拼来的军功接连升任,报国热情只增不减。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指挥有度,不忘初心,多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甚至可以为了国家利益,全然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得蒋氏重用。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内心时常期盼和平,无奈军令难违,最后在与解放军的一次战争中,成为战俘。

洗心革面,重获新生

为国民党服务的记者一直说杜聿明被俘后,仿佛如置地狱,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从1949年1月被俘后,杜聿明就被关在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并没有受折磨,而是一直被优待。刚来管理所的杜聿明,一直被挫败感包围着,这种感觉压得他喘不过气,伤人也伤己。杜聿明心情低落,整个人像是一具行尸走肉,面对关心他的人,也不爱搭理,尤其是从没有给过管理员好脸色。

管理员组织战俘进行劳动改造,杜聿明前期不但不愿配合,而且十分执拗。在他心底,还装着那个他想誓死效忠的人。其他人有时也会对他进行劝说,他也总是当做没听见的样子,周围的人还给他起了一个特别的绰号,叫“花岗岩脑袋”,足见其多么固执。

杜聿明心里不愿意参加劳动改造,他的身体很是“配合”,才进去不久,就病倒了。管理员对他脸上表现出的抵触情绪也很是包容,见他脸色很不好,还十分关心他的身体是否健康,好心地询问他哪地方不舒服。可杜聿明此时还沉浸在失败中,根本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每次都是大手一挥,表示没事。

管理员却是上了心,他并没有对杜聿明不闻不问,而是把此事上报给上级领导,请求给杜聿明检查身体。给杜聿明做身体检查的医生后来告知管理员,杜聿明的身体情况很糟糕,他有严重的胃部疾病,还有肺结核和肾结核。

为了让杜聿明尽快恢复,上级专门派了一个管理员看顾他的身体,这个新派来的管理员很是认真负责,每天都会带杜聿明按时就医,从不间断,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杜聿明的身体渐渐好转。

不仅如此,管理所还会专门给杜聿明做吃食,顿顿都是新鲜的肉和蔬菜,可见其用心程度。某一天,吃完饭的杜聿明出来散心,突然看到了工作人员吃的全是窝窝头和咸菜,这和他平日的食物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杜聿明很是感动。此番过后,他的心终于被打动了。管理所里面的人治好了杜聿明的身体,更用温暖治愈了杜聿明此前心中的痼疾。

在管理所的日子里,杜聿明还听说了一件让他有所触动的事: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

美军的强大,杜聿明有所耳闻,也曾打过交道,而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为国出征的行为和舍身为国的品质打动了他。杜聿明还没有机会好好地看看外面的世界,却能知道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新中国已经开始变得强大。

1959年12月,杜聿明接到了特赦通知书,恢复了自由。在周总理的帮助下,杜聿明有了一份轻松而稳定的工作。闲暇时,他经常与自己的好友郑洞国一起,享受现在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

郑洞国与杜聿明的感情一直都很深厚,两人在黄埔军校时认识,有着共同的报国信念,能够在得知对方有危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郑洞国在1948年率军起义,之后并没有立即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而是一直处于“隐居”的状态,也是周总理从中斡旋,他才答应就职于水利部。如今两人又重新聚在一起,有了叙旧的机会。

不仅有好友相伴,杜聿明还和自己分别了14年之久的妻子团聚了。妻子曹秀清,也很是不易,嫁给杜聿明后,原本的富商小姐摇身一变成了贤内助,无怨无悔地为杜聿明生儿育女。杜聿明也感念妻子恩情,一直待妻子一心一意,两人是在1949年,也就是杜聿明被俘虏后,失去了联系。

妻子曹秀清要撑起这个家,经济来源是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在去了台湾后,曹秀清原本是指望蒋家能够照顾他们,但后来才发现,指望别人过活是不切实际的。曹秀清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撑到了再见杜聿明的这一天。

生命垂危,不得相见

夫妻分别多年,千言万语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杜聿明注意到,陪同妻子归来的只有长女,那么他们另外的4个孩子呢?

在1957年,当时还身在台湾的曹秀清在得知丈夫杜聿明还活着后,一直都在找机会和丈夫相见。她静心地等待了一年,终于等来了一个离开台湾的好契机。那天宋美龄特意派专车来请她,面对突然热情好客的蒋家,曹秀清的心里打起了鼓,惴惴不安地上了车。两人见面后只寒暄了几句,宋美龄就向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曹秀清的女婿是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扬名海外,宋美龄直言不讳地告诉曹秀清,希望她可以去美国把杨振宁带回台湾。曹秀清思忖片刻,满口答应,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曹秀清没有想过把女婿带回台湾,只把这次当做离台的好时机。台湾方面为了防止曹秀清一去不归,就把她的四个孩子留在了台湾。

另外的4个孩子就这样被滞留在了台湾,还被下了不得出台的禁令,家人分隔两地,无法相见。直到1981年,杜聿明生命垂危,台湾方面还是没有放人的意思。杜聿明去世前一直硬撑着,想要见到台湾的四个孩子,台湾方面也收到了曹秀清发去的请求电报,但却置之不理,不予回应。

好友郑洞国此时也出面协调,找到之前的黄埔校友请求蒋经国,最终还是没有成功,郑洞国无奈地大骂蒋经国无情无义。由于杜聿明已经为大陆效力,蒋经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还是决定不予回应。

医院保存杜聿明的遗体已经半个多月了,曹秀清不得不召开追悼会,孩子们没有办法回来奔丧,没有送自己的父亲最后一程。不得相见的遗憾成为杜聿明和家人心底永远的伤痛,恐怕连时间这副良药都没有办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