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ChatGPT戴在鼻尖上,是一种什么体验?
近期,杭州李未可科技公司推出一款AI眼镜Chat,支持用户通过语音与眼镜中的智能助手进行交互,无论是百科问答、英语翻译、语音导航,还是情感陪伴服务,都能轻松实现。
“就像当年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AI大模型逐渐成熟的现在,则是眼镜到智能眼镜演化的最佳时期。”李未可科技创始人兼CEO茹忆说。
成立于2021年的李未可科技,是智能眼镜领域的领军品牌,其同名数字人IP在抖音粉丝已超百万。目前,李未可科技已完成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字节跳动战略投资部、新干世业投资以及国中资本。
作为曾经打造天猫精灵、小米电视等国民产品的硬核技术人,茹忆始终保持初心,追求创新与卓越,致力于开发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并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
他告诉记者,企业名字“李未可”,“未可”表示未来可期,“李”是一个中国最常见的姓氏,“其实公司也叫lavaca,就是let AI awakened,相信人工智能会觉醒,所以把它翻译过来就叫李未可。”
痴迷计算机,完成0到1的跨越
“人机大战”助他探索AI发展方向
从痴迷计算机的少年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茹忆的人生仿佛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索旅程。
茹忆是陕西人,从小便对未知充满好奇。中学时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他便被深深吸引。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他攻读管理学学位的同时,还辅修了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的这份痴迷,驱使他在暑假期间几乎整天泡在机房研究学习。
毕业后,茹忆加入摩托罗拉,开始中国第一代智能手机的研发工作。2006年,在那个手机行业风起云涌的时代,茹忆和团队成功推出中国首款销量超百万的智能手机——明Ming(A1200)。
2007年,乔布斯发布iPhone手机,给中国手机市场带来颠覆性冲击。2009年,茹忆进入播思通讯工作,带领团队参与了OPhone手机操作系统开发,这是中国的第一款安卓机。可以说,茹忆是中国最早一批进行安卓系统开发的工程师之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2012年,茹忆又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小米电视,参与打造了三代小米盒子和小米电视,助力小米在家电领域异军突起。
2016年3月发生的一件事,让茹忆受到强烈的冲击,那便是“人机大战”——Alpha Go打败李世石,让人工智能一夜之间成为热词。这件事让他意识到,人工智能一定是智能硬件的基石和灵魂。
他敏锐地察觉到AI的未来发展方向,同年5月,他下定决心离开小米,接受阿里巴巴的邀请,任职阿里AI实验室智能终端负责人、天猫精灵硬件&产品总经理。
他从0到1建立软硬件研发体系,打造阿里巴巴第一款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天猫精灵。任职期间天猫精灵的销售超过3000万台,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智能音箱。
“语音交互该何去何从,下一步应该是什么?”做天猫精灵的时候,茹忆没有停止思考,同时也激发了他对AI从家到户外的探索欲望,“我就想做个人的AI助手,不受地域限制,最佳的载体之一就是落在像眼镜这种轻量化产品上。”
敏锐洞悉年轻人的需求
打造鼻尖上的ChatGPT
2021年10月,茹忆集结了一支来自阿里、小米、华为等多家科技大厂的技术精英,打造了名为“李未可”的科技潮牌及同名虚拟IP形象。
公司成立初期,虚拟人“李未可”就在短视频平台快速突破200万粉丝,引发行业的极大关注。“李未可是我们对AI人格化思考的产物。”茹忆认为,人性化交互更容易建立信任和情感联接,会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2年10月,公司正式发布其首款 AR 眼镜 Meta Lens 系列的两款产品,成为国内第一家将AI助理接入智能AR眼镜的企业。2023年11月,推出的户外场景AI+AR眼镜Meta Lens S3,受到户外爱好者及各地区和国家运营商、海外数码消费市场经销商的关注。
近期,公司又推出了首款搭载AI大模型的智能眼镜Chat,以低至699元的价格让用户低门槛地迈入AI体验大门。不同于市场上的蓝牙眼镜、XR眼镜,它的外形与日常佩戴的眼镜几乎无异,净重仅38.3g,简约却不简单,如同一个贴身陪伴助手。
同时,这款AI眼镜背后的多模态AI大模型平台WAKE-AI也随之开放,是国内首个面向可穿戴设备的大模型平台,既支持李未可科技内部团队做开发,同时也为广大AI开发者伙伴及硬件厂商提供技术共享。
作为一家专注AI+硬件企业的掌门人,茹忆有着强大的共情力,能够敏锐洞悉年轻人的需求。“我们在设计产品时,成功的关键在于具备同理心,要站在用户而非技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他看来,公司的初心是做个人AI助手,本质是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跨越地域和文化隔阂,通过模型打通沟通维度,最终实现对生活、工作场景的赋能。
面对巨头竞争
在对的赛道和用户一起成长
当然,李未可科技的技术和应用不止于此,它在教育、旅游、养老等场景下都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
近期,李未可科技与全球顶级文旅内容服务商达成全面合作,签下5万台眼镜新品订单,为全球各大景区及博物馆提供专属AI语音导览服务设备。比如在西湖边,能识别断桥并向游客讲述历史故事,结合GPS定位等多种地理信息,使游客在实际游览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便捷导航;在博物馆,通过AI技术升级传统讲解器,能深入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行业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987亿元,同比增长8.11%。可以预见的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智能眼镜市场将出现强劲增长,未来有望成为电子产品市场中的一片新蓝海。
尽管谷歌、苹果等国际巨头,都在积极布局智能眼镜市场,但茹忆表示,大厂有丰富的生态系统资源,对新产品、新赛道,它的方向未必一定对。很多时候,小公司也能抓到一些很好的技术点,深入耕耘,同样会取得领先。“这已经被无数商业案例验证过,只要在对的赛道上和用户一起成长,做他们想要的产品,我们一定会做出好产品。”
谈及如何定义这个行业时,茹忆表示,打造一款AI+产品道路很长,而终端产品想要搭载并运用好的AI+技术,面临的算力、电池等问题仍没有最优解出现。但AI+产品总要有人做,这个人不仅仅是李未可科技,而是同样热爱AI+技术,相信科技未来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