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话狂话”是心病 心病还须心药医

2024-11-05     钱江晚报

最近,一些人在特定场合和情境下的狠话狂话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成为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一则是,广东湛江某小学一位班主任要求学生带假期安全责任通知书给家长签字,有学生问妈妈签行不行,该教师突然大吼:“爸爸妈妈死了就不用签,爷爷奶奶死了就不用签,全家都死了还签什么东西?”另一则是,一家民营企业项目负责人在工作群里说:“既然到了本项目,首先是以项目工作为主,家里死人了,先臭着……”

古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虽然人是有情绪感的动物,但请不要做情绪的“奴隶”。有情绪很正常,也可以宣泄,但要注意尺度,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在公共场合,不顾身份和影响,说着伤人的话,怎么看都是越界的。

有话可以好好说,有问题有矛盾,可以认真负责去解决,为什么一定要带着那么深的戾气、那么大的恶意?没有人理所当然就得成为“情绪垃圾桶”,平白无故承受着言语攻击。

那位老师发飙前有没有想过,这些话一旦出口,会给那些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这难道是一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该对学生说的话吗?那位企业项目负责人有没有想过,这个工作到了要不顾“天理人伦”的地步吗?但凡他们发飙前稍微想一下,也不至于如此失了分寸。

事后相关学校进行了回应,涉事老师也承认了错误,并不再担任班主任,而那位企业负责人也发布道歉声明。说错话做错事,道歉是应该的,知错能改,当然善莫大焉。不过,在两个当事人“口快失言”之外,以及他们个体无意识表现的背后,或许有一些共性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挖掘。

一般来说,偏激的言行都是内心真实世界的投射。需要追问的是,涉事老师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导致心态出了问题?涉事企业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受职场“狼性文化”的荼毒太深,导致价值观出现了偏离?如果回避或忽视这些问题,不进行深入反思,并给出具体答案和有效解方,那滋生这些“狠话狂话”的土壤就会一直存在,今后也一定会带来更多困扰和伤害。

心病还须心药医。对于当事人个体而言,需要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学会换位思考,在尊重、理解和共情中规避对他人的伤害。而在社会层面,要进一步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整顿畸形的职场文化和不良风气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c0b62c6b0f43c4ebcf331e4acfc4d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