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明朝,是因为明朝是古代中国最硬气的朝代,没有之一。他们有一个杀伐独断,乾纲独掌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个开创“天子守国门”的崇尚武力的明成祖朱棣。在明朝皇帝的骨子里流淌着尚武的血液。
纵观历史,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是如此偏爱用兵,更没有哪个朝代是根本就不屑于用和亲的方式获得边关的太平。明朝皇帝对于草原民族的侵扰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早在朱元璋的时候,就有冯胜等名将驻守塞北抵御外敌。到后来朱棣干脆把都城迁到了离瓦剌附近的燕地。
在明朝强大的武力面前,那些草原部落也只能乖乖地待在那里放羊。可惜,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下,瓦剌的势力也变得强大起来。当时瓦剌出了一个叫也先的首领,很有野心。在他的带领下,瓦剌逐渐有了想和明朝决胜一下的想法。
其实,按照当时双方的势力来说,也先也只能是小打小闹一番。可是偏偏明朝出了一个叫王振的太监。这个太监简直是个奇葩。为啥呢,因为在王振当太监之前,他其实是个读书人,可是屡试不第,家里还穷,经过他几次大考后,已经揭不开锅了。
于是,这家伙心一横,拿起刀就自己断了子孙根,然后进宫当太监去了。可是没想到,这家伙在宫里混得是风生水起的。很快,王振就站在了他的人生最高峰:独得皇帝恩宠,独揽朝堂大权。
王振这大权在握,却想的是建功立业。刚好,他碰到的是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纨绔子弟。上面也说了,明朝皇帝都有尚武的血液,这朱祁镇也不例外,老想着自己带兵出去。王振很清楚这一点。于是,当也先再次侵扰边关的时候,王振就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
要是换做朱棣的话,估计早就把也先打得跪地求饶了。可惜,朱祁镇只是个“皇二代”。从小锦衣玉食的,哪里懂得领兵打仗。这个“亲征”的结果不出意外的就是一个失败。可是,还是出意外了。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带着王振和50万的兵力,浩浩荡荡的去“教训”瓦剌了。可是,毕竟是皇帝挂帅,将士们心里并不是欢欣鼓舞,相反的,皇帝的到来带给他们的只有束手束脚。没想到,朱祁镇玩脱了,往前冲的太猛了,以至于竟被也先给逮住了。
这下,明朝呆了,也先也呆了。我的天,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都被对方抓住了。这还了得?也先突然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这可是个大好时机啊。可以用朱祁镇作为筹码换取更多的东西,甚至恢复先祖成吉思汗的伟业也是有可能的。
于是,也先高高兴兴的带着明英宗朱祁镇跑到北京城外边,让明英宗朱祁镇喊话守城的开城门。按照也先的想法,你们皇帝的命令你们还能不听吗?让也先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明朝朝廷非但没有屈膝称臣的开城门,反而不理会也先的挑衅。
皇帝都不好使了?也先估计做梦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更让他吃惊的是,明朝果断的放弃了明英宗朱祁镇。在兵部尚书于谦的主持下,明朝逐渐的稳住了人心,并且对于也先的阴谋,于谦也有了对策。
你也先不就是想用皇帝要挟我大明么?告诉你做梦!于谦上书请求皇太后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为太上皇。也先彻底的服了,想不到明朝竟如此刚烈。
朱祁钰被这阵势吓坏了,心里也暗暗高兴。可是,总归的来说还是恐惧大于窃喜。因为那个时候朝廷很多人都认为明朝要完蛋了。还是迁都南京吧。朱祁钰也知道这些,于是就对于谦的提议很不情愿,这不是把我朱祁钰往火坑里推啊。
再加上他登基并不符合祖制,即使是要另立新君,也是要把他哥哥的太子立为皇帝。于是,朱祁钰就在那里犹豫着。这时候,于谦说了一句话:“请您为大明江山考虑啊。”朱祁钰没有回应,于谦再次劝说:我们这样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事已至此,朱祁钰最终被说服了,于1449年登基为帝。这样一来,也先的美梦也就破灭了,也先很生气,于是不停的攻打京城附近的城池。不过,在于谦的努力下,终于支撑到了各地藩王的兵力赶来支援。也先大败而归。当然,临走的时候也不忘记把朱祁镇带走。
估计也先想的是,这家伙再怎么说也是太上皇,怎么说也能换点金银财宝吧?明朝这边也不断的在和也先谈判。终于,公元1450年,朱祁镇被也先放了回来。可是,迎接他的却是朱祁钰的猜忌了打压。天下初定,当初赶鸭子上架的朱祁钰尝到了当皇帝的甜头。对于太上皇朱祁镇很是提防。
于是就把朱祁镇接到了南宫供养。其实就是软禁了。朱祁镇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就这样了。他在也先那里也逐渐的成熟起来。回到明朝后,朱祁镇变得低调了,让人一看就是已经心灰意冷,无意皇位了。
这或许也是朱祁镇的隐忍吧。总之,在被朱祁钰关了整整7年后,也就是公元1457年,朱祁镇在几个太监的帮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夺得了失去八年的皇位。朱祁镇当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于谦。
百姓们都痛心疾首。因为于谦是被冤枉死的。于谦堪称明王朝的救星。要不是于谦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力挽狂澜,明朝估计就提前完结了。曾传言原定杀于谦的刽子手因不想背负“杀忠臣”的骂名,选择了自杀。
那么为什么明英宗朱祁镇刚得到皇位,需要稳定人心的时候,非要杀了最大的功臣于谦呢?我想,这无非就是两个因素。
第一个就是于谦在面对他朱祁镇被抓的时候,做出的选择居然不是去救他,而是转身另立新君去了。这一点估计是杀于谦的关键点。他在茹毛饮血的也先那里吃尽了苦头,这一切又都是于谦另立新君造成的,朱祁镇心里的邪火无处发泄,只好发在于谦身上。
第二个就是当初朱祁钰登基时候,于谦和朱祁钰以及太后他们之间的约定是在朱祁钰死后,皇位传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可是,可是,没想到在公元1457年,朱祁钰废掉了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时候于谦应该出面制止的。可是于谦并没有,于谦的做法是保持沉默。这让朱祁镇大为恼火。
基于以上两大原因,说朱祁镇对于谦是恨之入骨不为过。终于,也是在1457年夺得大位后,立即下令,于谦斩首。千古名臣,就此陨落。于谦是什么样的人,相信我们能从他少年时候写的《石灰吟》里可以窥探一二: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就这样,留了一身的“清白”之后,绝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