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历两段婚姻才找到真爱,相伴68载,临死却不知妻子已离开人世

2024-01-19   一画书画

原标题:他经历两段婚姻才找到真爱,相伴68载,临死却不知妻子已离开人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应该来的迟早会来,但有可能会迟到。你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是上天派来与你相见的,或许是一年半载,或许是半生。一个“情”字就足以让两个人相互挂念一生,但不适合的人迟早都会离开。我们都应该学会面对,爱情是两个人的事,相濡以沫才能相伴一生。

有这么一位诗人、学者、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出身清贫,为了自己的理想独自一人打拼,虽然事业有成,但在爱情的路上一直颠沛流离。或许是他没有早早遇到那个能和他厮守一生的人,是他的那个她来得太晚了。但能一起相伴六七十载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好的事了,他就是张中行。

张中行出生在封建社会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与这个家庭显得非常格格不入。他从小就跟着乡里的老师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即使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他也经常到学校偷听老师讲课。他对知识的渴望给了他学习的动力,在书本里面他找到了一个自己向往的世界,他在为那样的生活而努力。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想要读书真的是太困难了,但张中行硬是把小学到初高中的知识给学完了,他自己攒钱上学,人世冷暖自知,后来还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在那个婚姻全凭父母做主的时代,张中行的父母早早给他订下了娃娃亲。女方是一个很地道的农村女子,在所有长辈眼里她持家又孝顺,是个难得的好姑娘。但在张中行看来,她就是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乡野村妇”。现在的人娶老婆难,房子车子票子就能把人搞得无欲无求。按照现在的角度看,不用努力就能得到媳妇,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

后来张中行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他如愿以偿地离开了这个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的家庭。他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了,在北京上学的时间,他一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两次。他不想在那样的家庭耗费自己的时间,而他的妻子却一直守在家里面,这样一个传统的女子一个人忍受了所有的寂寞与委屈。

在北京上学的日子里张中行认识了一位叫苏沫的女子,苏茉是北京人,从小在大地方生活,受到的教育自然不用说。她跟农村女子比起来太出色了,她没有乡里乡气的口音,没有裹小脚,生的也是好看,学习过先进知识的她谈吐也自然不俗。

苏茉的父母为了能让女儿嫁个好人家,就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苏沫自然是不同意的,她不可能和一位自己没见过的男子结婚。为了能摆脱这门亲事,她便找张中行帮忙。在张中行的帮助下,他成功地说服了父母。

在与苏沫见过几次面后,张中行默默的喜欢上了她,苏沫身上所具有的一切正是他所向往的,苏沫就是她心中思想先进又有自己主见的女子。于是他开始对苏茉示好,时间久了,两人都产生了好感。

为了能跟苏茉在一起,张中行告诉自己的父母要和妻子离婚,父母当然不愿意。但张中行远在北京,他们也没有办法,张中行便单方面表示自己已经离婚,随后便与苏沫结婚了。

热恋中的两人没有考虑过婚后应该怎么生活,他们只想着能在一起。当时的张中行还没有正当的工作,两人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从来没有闹过什么不开心的事。几年后苏沫怀上了孩子,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的,但因为两人拮据的经济状况而陷入了沉思。苏沫是想要这个孩子的,这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她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但张中行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抚养这个孩子。

为此两人的关系出现的裂缝,张中行对苏茉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在孩子快出生的时候,张中行一直没有说有关孩子的问题,苏沫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为了能让孩子平安出生,她去城外的亲戚家生下了孩子,把孩子留在那里后独自回家了。虽然丈夫对自己的态度有了好转,但苏沫心里已经有疙瘩,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张中行。

爱情中的两个人是不能有裂缝的,即使后来能和解,但留下的阴影不会消失。对一个人失望后便有了芥蒂,就算能恢复以前那样的生活,但那种痛永远不会消失。

看清现实的苏沫离开了张中行,她找了个自己喜欢的人结婚了。这对张中行来说太残酷了,他本想能与苏茉相守一生,谁知事不遂人愿。但庆幸的是,张中行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人——李芝銮。李芝銮温顺贤良,对张中行也是很好,在磨合了一段时间后,两人便结婚了。

婚后的两人也过得如胶似漆,张中行在外打拼挣钱,李芝銮操持家务。她把家里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张中行的生活起居也很上心,这种细腻的爱情也正是张中行想要的。

李芝銮才是张中行这辈子应该遇到的良人,两人相守68年,在互相陪伴中度过了人生最漫长的日子。只是在弥留之际没能看到自己最爱的人,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姻缘,他们给对方的已经够多了,相互陪伴的日子才是最好的爱情,在天上的他们也许还能再次相遇,弥补最后留下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