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相信爱情了。
谈恋爱也谈得越来越速食式。
“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
就像香玉昨天推荐的电影《最普通的恋爱》(文末推荐阅读可直达)。
爱情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归根结底是寂寞的人类抱团取暖。
但就像我一贯强调的,任何东西变得绝对那就不是好东西。
速食爱情确实日渐流行,但依然有很多人对矢志不渝的真爱充满向往。
前不久韩国的一部爱情电影,上映第一天,观影人数就刷新了韩国爱情片首映记录。
而且连续六天夺得韩国票房冠军。
看完之后,不少观众表示:
“我又相信爱情了!”
《柳烈的音乐专辑》
本片由金高银和丁海寅主演。
剧情简单粗暴,就是谈恋爱。
两个人往那一站,就感觉配一脸。
单眼皮,干净清秀,笑起来都很阳光治愈。
《鬼怪》里,虽然戏份不多也没有主角光环加持,但学长和女主这对“初恋cp”,也圈了不少粉。
摸头杀犯规了!
这次终于“再续前缘”,也算是弥补了cp粉的遗憾。
他们最近还为《marie claire》杂志拍了一组写真。
网友纷纷惊呼:“也太好看了吧。这是什么神仙组合!”
郑址宇导演和金高银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
金高银的电影处女作《恩娇》,就是由郑址宇执导。
讲的是十七岁少女和七十岁作家之间的欲望关系。
曾在韩国引起不小的争议。
一方面是因为年龄差异,另一方面是尺度太大。
压抑已久的作家和荷尔蒙旺盛的少女,场面刺激得简直让人有点受不住。
《恩娇》
《柳烈的音乐专辑》里,男女主角也有一段船戏 。
但要克制得多。
连不小心对视都会红着脸躲避的两个人,第一次亲密接触,全身每个细胞都充满紧张和小心翼翼。
前后关系的转变也很微妙。
以前是心动也不敢表现出来。
金高银在角落里扎头发,丁海寅坐在门口,情不自禁地偷瞄。
生怕被发现,又慌忙移开目光。
还有金高银帮他烧衣服领口的线头。
吹气时,脖子一痒,忍不住露出笑意。
回过神来,又假装一脸镇定。
空气里满是快要溢出屏幕的暧昧。
可经历过第一次为爱鼓掌之后,感情就变得直白了许多。
早上起床,金高银穿上丁海寅的T恤,两个人默契地相视一笑。
在房间里一起看书,自然而然地躺在对方身上。
这样的小动作,电影里还有很多。
比如打完电话,脸上还一直带着笑,再小心地确认一下对方有没有挂机。
送女生回家,直到看不到对方了,还舍不得离开。
站在阳台上试探着叫一声,居然还真没走远,很快又跑回来了。
爱情片最打动人的,永远都是这些细节。
加上温暖的色调和缓慢的节奏,看起来就像初秋的微风一样让人感到舒服。
背景设定也很有意思。
别看在一起的时候这么甜,其实两人是聚少离多的。
这是一个跨度长达11年,经历了三次重逢的故事。
恰到好处的年代感很重要。
把握不好,怀旧会变成矫情,复古会变得失真。
《请回答1988》里,对那个年代事无巨细的还原,让没有经历过的观众,也能够感同身受。
一群人每天晚上守着电台,希望听到李文世念自己信的场景,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请回答1988》
90年代,跟李文世一样有代表性的电台主持人还有一位——
柳烈。
李文世“星光闪耀的夜晚”是在晚上10点播出,而“柳烈的音乐专辑”是在上午9点。
正是新的一天刚开始的时候。
在那个电视机和网络还没有完全普及的年代,电台广播就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食粮。
这部电影在韩国试映后,曾对电影名字做了问卷调查。
跟电台节目同名的“柳烈的音乐专辑”获得了极高的票数。
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很难想象。
那时候,电脑系统还在用古老的Windows95,人们对未来充满好奇,能拍照的手机会是什么样子。
联络要靠发邮件,见面只能凭缘分。
电影里有一个情节。
丁海寅去服兵役的前一天,金高银帮他申请了电子邮箱,却忘了告诉他密码。
于是,她只能怀着“可能永远不会被看到”的心情,写下一篇又一篇的自言自语。
又给柳烈的电台写信,希望有一天丁海寅能从广播里听到密码。
要是剧情狗血一点,大概会被很多人骂:“女主怎么这么蠢?”
但电影拍得这么唯美,让人只想感叹:
阴差阳错,也是一种浪漫啊!
后来丁海寅通过自己的方式破解了密码。
成功打开邮箱的那一瞬间,兴奋得不敢相信。
像游戏通关一样激动。
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茫茫人海,能跟一个人重新取得联系,简直就是奇迹。
不过爱情也不是只有浪漫的一面。
90年代席卷韩国的,除了电台节目,还有经济危机。
爱情片里的“阻力”总是很抽象。
为了梦想,为了未来。
梦想和未来究竟长什么样,基本上没人关心。
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拆散主角。
可经济危机不一样,它对人生活的直接影响,容不得忽视。
女主从大学国文系毕业,知道如果去电台兼职,找到男主的几率更大。
但同时失业的风险也更大。
所以她还是去了印刷厂的正式岗位。
朋友说:“选择稳定的工作是对的。”
女主回答:“不是稳定,是安全。”
另一边,男主也在整天忙着打工养活自己。
爱情是奢侈品,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但电影终究还是比现实更浪漫一点。
如果放真实世界,两人或许再没有相遇的可能;
而在故事世界,男女主角拥有三次重逢。
第一次,女主即将步入社会,心情复杂地溜达到面包店,而男主就在附近打工。
虽然很惊喜,但这个时候,他们对人生都很迷茫,对感情也很懵懂。
匆忙地相遇,又匆忙地分开。
就像两片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浮萍。
第二次,女主换了喜欢的工作,在出版社上班;
男主也学了擅长的摄影,租下楼上的工作室。
对事业有了些自信,也准备好了迎接爱情。
因而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
第三次,不需要多么天时地利。
某天听到电台,突然意识到:“阿西吧,果然还是忘不了那个人啊。”
不行,翘班也得去找他,而且还得跑着去。(没有鼓励翘班的意思)
三次重逢,其实也是人生中的三次成长。
兜兜转转,最后遇到的依然是同一个人。
确实,现在“不婚主义”“独身主义”越来越流行。
“不在同一棵树上吊死”也被不想吃亏的年轻人们奉为至理名言。
这个世界上没有正确的爱情观;
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爱情观。
渴望陪伴就去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爱情之中;
喜欢独处就安安心心享受自己的时光。
没有什么非得恋爱,非得结婚,非得找一个人相伴终生。
也别扯什么爱情无用,婚姻坟墓,生儿育女就是自我虐待。
不要总急着战队选边,把异己者踢到视野范围之外,宣扬自己绝对正确的不是傻就是坏。
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爱情也是如此。
不是A或B选择题,更没有标准答案。
相不相信爱情都可以,或者你今天相信爱情,明天又不信了,也可以。
只要自己开心且不干扰他人。
这张答卷你随便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