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是当世奇才,却始终不愿意归顺桓温,真是家国天下多纠结

2023-12-05     千年史馆

原标题:王猛是当世奇才,却始终不愿意归顺桓温,真是家国天下多纠结

字数:2205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文/空弦

插画师/乌有

在史书中,人们经常点评桓温北伐,有桓温的东晋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相比较于正在崛起的前秦,东晋更有希望一统天下。

但可惜,桓温的北伐没有成功,东晋难得的战斗时代仓促间过去,结果让位给了前秦。而且让人感慨的是,前秦苻坚虽然雄才大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改革与强大关键依赖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猛。

有趣的是,桓温北伐时,恰巧遇到刚刚出山的王猛,桓温甚至邀请其归顺东晋。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时刻,若王猛跟着桓温南归,恐怕东晋要翻天覆地,至少前秦的发展要严重受阻。

但让人失望的是,王猛没有选择归顺东晋,反而跟随了前秦,此举让人惋惜,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王猛,出生于东晋太宁三年,此时南北对立良久,而他所在的家乡青州北海郡早已不属于东晋。在他出生时,家乡已经隶属于后赵政权,而且在他出生两年以前,此处还有三万东晋士族埋骨于此。因此,王猛一出生就有很强烈的国破山河在的破败感,周围的人都在惶恐之中度日。

而且,王猛家庭非常贫困,小时候无法读书,只能靠走街串巷做商贩为生。不过,王猛并不是一个沉沦之人,即使日子艰难,但他也时常去旁听私塾讲课,自己也会想尽办法买书,然后孜孜不倦的阅读。

当然,在他的学习阶段,也有过传奇记载。例如,史书记载,王猛曾前往洛阳卖货,结果遇到一买者,此人以没带钱没借口,带着王猛回家取钱。然后二人走了不知多少里,期间还走进了深山。王猛得到了10倍的价钱,而且还遇到了一位如同仙人般的老翁。

此段记录颇为传奇,有点类似于张良与黄石老人的巧遇,虽然其真假未知,但不可否认的是,王猛在这次会面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一番奇遇。

再后来,王猛越来越厉害,在改善生活以后,他日日以读书为乐,并且开始学习军事知识。再加上为人沉稳,很快就成为了一位知名人士,甚至受到后赵高官的征兆,但王猛都以清高而拒绝接受。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猛的书读得越来越多,但悠闲的日子终究无法维持,因为天下的动荡越来越猛烈。在此期间,后赵政权土崩瓦解,冉魏政权异军突起,随后又是前秦首领登场。其场景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感。

不过,就当时的格局而论,还是东晋政权较为强势。因为在永和十年,东晋出现了一位超级强人,此人就是桓温。他在这一年率领军队北伐,一举打败了前秦符健,威名震慑天下。

史书记载,当时关中百姓真以酒肉欢迎,桓温的大军受到了热烈接待。看到如此热闹的场景,王猛对桓温和东晋也产生了兴趣,于是亲自前往拜访。

二人的拜访颇有趣,桓温请王猛讲述天下格局,王猛一面抓着身上的虱子,一面侃侃而谈,并且滔滔不绝,颇有诸葛孔明之口才。

桓温对此大为惊奇,于是对他进行试探,说:我军奉天子命,率10万军讨贼,但关中豪杰无一人来拥戴,这是为何?王猛的回答很精辟:将军统帅大军,离长安不过咫尺,但您却不渡江,众人摸不透您的心思,自然不肯拥戴。

二人一问一答之间,真可谓针锋相对,而且直指要害。王猛的聪明让人敬佩,他早就已经点出,桓温北伐只是借口,其目的只是想要回到东晋夺权,这样终究难以赢得关中豪强支持。

桓温听完以后沉默良久,虽然对于这种说法很不满,但他知道王猛是个绝顶人才。于是,桓温邀请我们前往东晋,二人一起携手开辟真正的北伐战场。

但让人惊叹的是,桓温没能请动王猛,这位大才子最终选择隐居,默默的目送东晋军队离开。

此段场景让人心酸,因为这是东晋转折的时刻,如果有擅长战争的桓温,再加上政治能力无双的王猛,东晋政权绝对会蒸蒸日上。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王某拒绝了桓温呢?答案包括三个方面,这些都使得王猛与东晋以及桓温终究是两路人。

其一,桓温的目标。对于王猛来说,他是一个如张良般的人物,他想做的事情也是快速结束大乱完成一统。可惜,桓温虽然颇有能力,但此人不是一个纯粹的战士,他只是一个披着战士外衣的政治家。

本来,战士负责北伐,政治家负责运筹帷幄,二者分工协作,可以保证东晋无忧。但是当一个人同时站在两个领域,那么必然导致战争不伦不类,政治又被军事压迫。

如果王猛随之,其结果要么就是他和桓温战争决策产生矛盾,最终导致战争失败。要么就是战争胜利以后,后方政治斗争变成军事胁迫和屠杀。昔日,王猛亲眼目睹,后赵政权军政不分开所导致的惨烈,因此,无论哪一种都违背了王猛的初心。

其二,东晋政权到此时为止,门阀势力已经固化。在这种格局下,想要从政治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名门势力,寒子终究难出头,即使有出头之日,也最终难免被世家大族群起而攻之。

因此,王猛若前往东晋,根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唯一的破局之路就是跟着桓温造反称帝,虽然王猛看到了桓温的野心,但当时的格局的确不合适。这就导致了王猛与东晋的隔阂。

其三,前秦的衬托。王猛作为一个谋士,如诸葛亮一般,必然都想要找到一位明君,而不是找一位名将。但在当时,东晋的统治者不过被架空的虚君,而且统治者多无才能,唯有一个桓温能支撑。

但前秦政权却不同,虽然也历经了数代乱战,但新继位的苻坚是一位明君。早在他当王时,此人就拉拢人才,安抚百姓,以及崇尚汉学,王猛早就对其青眼有加。

再加上苻坚称帝,继位之初就进行吏治改革,然后又强调民族融合,如此明君,自然让王猛无限向往。

因此,结合以上记载来看,王猛作为一个如张良般的人才,又有张良一般的奇遇,其志不在下,所以他必然要依附明君。而依附明君,东晋皇帝不合适,桓温更加不合适,只有苻坚合适,而且北方不强调出身。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历史转角,东晋又失一大才。

参考文献

《国史通鉴》

《中国通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ed9eee49ff22dd6c7c40359379ef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