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一日三省。当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不和谐时,问题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出在亲子相处关系上,但我们往往很难认识到这个问题。
这几天,我常常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看电视剧《少年派》,看到王胜男管教女儿的情景,我很为林妙妙打抱不平,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啊?洗手要打几遍肥皂,要洗几分钟都有明确规定;早晨起床后,必须要大便,不然毒素排不出去,会影响身体健康;每个月大姨妈来之前,王胜男打电话给孩子的生活老师、班主任,让他们提醒女儿要注意保暖,当心痛经,搞得全班同学都知道了林妙妙来大姨妈的日子是哪一天……
王胜男简直就是恶魔般的存在,要是自己有这么一个唠叨婆妈的老妈,肯定会崩溃的。这部电视剧看得我是气愤填膺。可是渐渐冷静下来之后,我突然发现在王胜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把手洗干净了吗?就听见哗啦一声就洗完了?”“你把筷子往上拿一点,手指都快伸到盘子里了”“你做作业专注一点,你看这个字写得东倒西歪”“你怎么说谎、骗我啊!”……
最近一个星期,我和沛泽的关系有些紧张,无论我说什么,他都跟我反着来,对抗,即便不顶嘴,但他歪着脖子、撅着嘴巴的表情都在向我传达一个信息——我不服!之前,我会安慰自己说:“七八岁人嫌狗不待见,别跟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一般见识。”看过《少年派》后,他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叛逆,与父母对着干,不一定都是叛逆期惹的祸,父母的唠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看到孩子哪方面做得不好或者做错了事,我们就会不停地唠叨孩子,唠叨一是为了排遣我们自己内心的紧张、焦虑、压力;二是总以为我们多唠叨几句,孩子就能听得进去,情况就会有所改观,或者通过唠叨强迫孩子去接受我们的意见、观点,但事实却很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抵抗。
我们的唠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被伤害过,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经常有些家长感到困惑,孩子做错了,只是提醒了孩子一下,为什么孩子立马会像个刺猬一样,顶起牛来?简直不可理喻!
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因为我们平时唠叨的太多了,当孩子感受到了被要求、被强迫,会条件反射地反击,而不会理智地去思考父母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就像突然有人打了你一拳,你会因为疼痛立马反击,哪里会问:“你为什么打我啊?”
做父母需要修炼的一个基本功——耐心,教孩子一个生活技能也好,纠正孩子一个错误也罢,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如果我们没有耐心,就会把教育简化成了唠叨、说教,从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强烈。
父母都不喜欢孩子叛逆,因为叛逆的孩子不好管教,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亲子之间的战争,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常常陷入到争夺权力的漩涡中,希望通过打压、控制孩子,让孩子变得顺从。殊不知,这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孩子有逆反心理并不是坏事,这说明孩子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与你战斗,如果孩子对你的唠叨、训斥不做反应,才是真的可怕,这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玩世不恭,你爱说什么说什么,我表面答应就是了,背地里依然我行我素;一种是破罐子破摔,“我就这样了,你爱怎么样怎么样吧”。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强的真正的强者,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能让人自强不息,实现自我价值,并维护人格的尊严。
我发现亲子之间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不能好好说话,我们常常会把唠叨当成是与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却不知道这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反抗,反过来我们又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和孩子没法沟通。
要想让孩子逆反心理不那么强烈,我们首先就要从说话这一点上下功夫,除了少唠叨孩子外,在说话的语气、语调、用词上都应该特别注意,如果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他们要么会和你对抗,要么关上心门,不与你沟通,这两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希望了解孩子,通过与孩子沟通,发现问题,协商解决问题,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1.少用命令的言辞
比如必须、务必、一定、应该等,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命令、被强迫、被威胁、被操控,这是一种非常不愉快的感受,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继而与父母对抗。
2.少用否定的言辞
比如不能、不行、不可以等,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被拒绝,这会让人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了,为了维护自尊心,自然会奋起反抗,我们可以换一个字眼,比如你可以说,我觉得……、你可以考虑……等等,当孩子感到被尊重时,才会考虑你的建议和意见。
3.注意一些频率词的使用
孩子因为马虎,做错了一道题,你是否会说:“你总是这样马马虎虎”“你经常这样丢三落四”“你每次都三心二意”,像经常、总是、常常、每次等这些表示频率的词,会让人很不舒服,让孩子觉得你这是在翻旧账,不能就事论事,所以,要尽量少用这些词。
除此之外,我们要记住不能在气头上和孩子沟通,当彼此都心平气和时再去沟通,才能让我们与孩子都能正视问题,进行深入地交谈。
总之,孩子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孩子出问题时,好好反省自己也是教育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