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春秋之世的吴国被看作是周王室后裔,属于姬姓诸侯国的一支。但问题是,灭商之前还在西岐之地积蓄力量的周人,有能力到江浙一带开拓势力范围吗?《史记》世家之首的《吴太伯世家》,里面的记载符合历史事实吗?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太伯、仲雍实际上是受周太王的委派,到东方建立周人的据点,与西岐的周人故土对殷商形成包夹态势,为周人打下江山社稷提前布局。
从战略上来看,这肯定是个大手笔,但关键在于,当时的周人有能力跨越千山万水,越过商朝的管控区,跨过许许多多知道名字的和不知道名字的蛮夷部族,顺利抵达吴地并给西岐之地的周人老家报平安吗?
至少在周太王时代,周人是没有能力进行超远距离殖民的。还要经过周公季历、周文王两代的努力,周国才具有与殷商掰掰手腕的实力。
从地图上来看,从西岐到吴地直线距离大概有两千公里,在久远的公元前12世纪,这对周人来说几乎是一段无法跨越的距离,甚至已经超过了周人的地理认知范围。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周人的国力来说,在完全没有地图和测绘技术的帮助下,从如今的陕甘地区到江浙一带开辟殖民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何况,在吴地的西边和北边,是让商王朝和百年后的周朝都为之头疼的东夷、徐戎、淮夷等彪悍善战的部族,哪个都不是吃素的,就凭太伯、仲雍哥俩以及为数不会太多的追随者,根本不可能大摇大摆、顺顺利利走过去。
哪怕是到了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周人的第一批诸侯国也大多数是在今天的河南地区,后来分布在东方的鲁、齐、燕等姬姓诸侯国,当初首封的时候俱在今河南地区,也就是靠近黄河流域的原商王朝境内。山东、河北、安徽、江浙一带,对于刚刚取代商朝的周人来说,还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直到周公东征之后,周王朝才将触角逐步延伸到了上述地区,并将姬姓诸侯分封或迁徙到这里。
其实,从周人崛起到灭商之前,周人确实颇有先见之明地建立了一批后世称之为诸侯国的战略据点,如虞、虢,但这些地方都分布在宗周镐京的外围不远,可以视作进攻商朝必经之路的前哨和补给基地,这里就已经是当时周人所能控制的最大范围了。
到吴地建国,从侧翼和后方对商朝进行大纵深、大范围的迂回包抄,只能是后世者头脑里想象出来的图上沙盘。
所以我讲,所谓太伯、仲雍流落东南创建吴国,完全就是后世吴国人的攀附周天子家族的一个神话,后人掺进的水分很多,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到春秋之世,已经没人了解当时那段真实的历史了。
于是,神话变成了历史,吴国也就有了一个尊贵的开国始祖。
在中国历史上,这类攀附历史名人让自己沾光的例子数不胜数,晋代以后的匈奴人和五代十国那些刘姓小国,都爱说自己是汉高祖的后裔;李唐王朝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老子李耳;朱元璋甚至还想跟宋代朱熹攀亲戚,这样的涂抹身世,并不鲜见,甚至对一国之君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见怪不怪的事儿。
吴国在西周和春秋早期一直都籍籍无名,直到春秋中期才正式进入历史舞台,这应该是陆续有一些诸侯国的流亡贵族子弟进入吴国,促进了吴国的华夏化进程。吴国的华夏化进程,晚于秦、楚,与越国大体上处于同一时间阶段。
吴国大力吸收华夏文明,简而论之,与后世的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属于同一性质。
那时候,各国的早期历史大多数都是一窝粥,当时又没有现在这样又多又公开又易查的档案记录,吴国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没谁能说得清。既然吴国自认是姬姓的子孙,这对大家又没有什么损害,直接认下也无妨。于是诸侯就把吴国当作是姬姓诸侯的一部分,并承认了吴国杜撰的那些个早期编年史和君王世袭。
吴国人的历史,还不是任他张口就来,咋说咋是嘛!等到司马迁时代,历史文献早已灰飞烟灭,神话故事于是便堂而皇之地成了信史。
吴国人给自己找来了太伯、仲雍作为祖先,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规模造神运动,凭空虚构三皇五代的历史,在本质上其实没有任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