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青岛第一体育场“9·17”踩踏特大伤亡事件

2020-04-09   青岛城市记忆

1970年9月17日,国家田径队在青岛市第一体育场表演时发生群众严重挤压事件,造成伤135人、死37人的特大伤亡事故。事故发生后,青岛市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调查、处理、善后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医疗单位参加抢救。

1970年,国家田径队著名选手和山东省田径队分别于9月15日下午、17日下午在青岛第一体育场进行表演活动,观众爆满,体育场外还有很多人围观。17日下午,在第一体育场进行第二次表演时,观众急于看倪志钦破2米29的世界纪录,冲破北门,人群潮水一般拥入。北门外场和内场都有楼梯,内场的楼梯上也坐满了观众,且前面有一条粗重的铁链挡住了人潮,都堵在内场楼梯上,前面的人已经无法挪动,后面的人还在使劲往里涌,形成人压人、人挤人的局面,短短的十几级台阶上挤满了成百上千的人,冲在前面的人被拥倒在台阶上,后面的接踵压上踩上,台阶两边粗粗的护栏钢管都被挤断了。由于人多,冲力猛,挤压重,在很短时间内造成了惨重伤亡。其中大部分伤情严重,表现为严重的损伤性窒息,颅骨、肋骨骨折等,造成135人受伤、37人死亡的特大伤亡事故,被称为“9·17”事件。

灾难发生后,青岛市马上向国务院报告。周恩来总理立即批示青岛市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伤残者。海军党委、济南军区党委和省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指示立即查明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善后工作。省革委派了慰问、检查组,对伤员进行慰问并检查、指导抢救和善后工作。市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立即成立调查、处理、善后领导小组,根据上级的指示,具体领导抢救和善后工作。首先集中力量组织抢救,同时组织调查和善后工作两个部门分别进行工作,查明事故原因、妥善处理死亡人员的善后事宜。连夜召开革委负责人会议,发动各级革委和广大群众,投入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为做好抢救工作,成立卫生局抢救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受伤群众除37人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 135 人(其中危重伤员35人)分别由海军401医院、青医附院、青纺医院、市立医院等15个医院抢救治疗。人民医院、妇幼、建材医院、市南、疗养院等地方和部队医疗单位纷纷支援,参加抢救工作。主动组织医务人员携带抢救药品、器材赶到收容伤员的医院参加抢救,分担抢救任务。

上海市及山东省派来8名有经验的医生协助,连夜乘飞机到青岛,与青岛市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到重危伤员的医院进行巡查,帮助制订治疗方案,有的还亲自给伤员做手术。青岛医药站迅速组成抢救药品的供应小组,并派精通业务的人员参加到收治伤员的医院参与跟班抢救,及时供应药物。根据抢救情况,预计需求,进行商品库存排队,提出抢救可能需要的品种,与上海、天津、北京、济南等地联系,紧急组织货源,调度急救药品。抢救工作中,群众主动赶到抢救现场,献血献力,抬伤员,搬氧气,维持秩序。住院病号有的提前出院,有的延期手术,腾出床位抢救伤员。许多汽车司机只要是抢救需要就立即出车。

9月23日,青岛市生产指挥部对伤亡人员的补助做出了相关规定:挤伤抢救无效死亡的丧葬费、抚恤费按非因公死亡标准规定,由原单位支付;被挤伤人员住院抢救期间的医药费、住院费(生活费自理)从原单位报销;死亡人员的遗属补助,职工享受劳保待遇的按劳保非因工死亡待遇执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青岛市没有举办过此类大型活动,对如此大规模的群众前来观看田径比赛及其安全隐患估计不足。对于比赛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没有认真分析和估计,没有针对此次活动的应急和安全保卫方案。警卫和治安工作未做到统筹安排和分工负责,没有严格要求加强岗位责任制。比赛时原在外场值勤的人员也撤离到场内观看比赛;体育系统内部的人员自由出入场地;裁判员队伍庞大(76人),在大门口出出进进送票,造成秩序的紊乱。随着观众的增多,没有及时报告和做好防范措施,也没有认真负责地进行管理和疏导。没有提前安排好救护人员、救护车及准备好药品,危机发生后不得不依靠外地支援,造成救援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