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路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是青岛最大的马路市场,包括四方路和芝罘路的一段。到现在算起来有90年了,也该是青岛市历史最久的市场了吧。
过去的黄岛路不但是个十分热闹的市场,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除了鳞次栉比的店铺,这里还集中着好几家妓院,随之而起的还有性病诊所、当铺、酒馆、首饰店等。
别看这条小小的黄岛路,还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能扯拉上一点关系。1940年初,汪精卫计划召集在青岛迎宾馆开会,酝酿成立汉奸政府。重庆方面派特工来青岛欲破坏这次会议。结果一个潜伏的特工由于经常迷恋于黄岛路上的妓院,被敌伪方面跟踪逮捕,供出了重庆方面的计划,使得这次破坏行动流产,汪精卫的阴谋得逞。
若是那位特工不去黄岛路嫖娼,重庆策划的破坏成功,那段历史可能还要重写呢。
一些老青岛则都记得刚解放时,黄岛路上最大的老鸨子于小脚被枪毙时的情景。
上图:黄岛路市场最有名的“四方路大茅房”。虽然改建过了,但是这个位置、这个功能、这个名称,几十年了,没有变过。
上图:吉雨来快餐这个楼的位置,是一块三角地,原来叫“水龙池子”,是老百姓挑水和洗衣洗菜的地方。各院通水后,在这个位置上建了国营四方路蔬菜副食品商店。现在这个店越来越萎缩,大部分房子都出租了。
上下图:这些老房子都已破败不堪了,居民们都等着拆迁改造呢。
50年代公私合营以后,基本没有什么私人经济和小摊小贩了,黄岛路一度有些萧条。到了自然灾害时期(其实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政策上有些松动,黄岛路成了有名的自由市场,又热闹起来。这里成了公家店、私人摊、大小贩子和乞丐、小偷、强盗鱼龙混杂的地方。
那年头供应紧张,人们都严重地营养不良,好多人都得了肝炎。正上小学四年级的我,也被查出得肝炎了,休学一学期。于是家里采购、做饭的事就都归我了。我几乎每天一早就怀揣着各种票证,去黄岛路上的公家的菜店副食品店排队抢购。经常是商店还没开门,也不知道要卖什么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等开了门搞明白卖什么,再决定排还是不排了。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排得长长的队伍,就赶快排上了。问前面的人是卖什么的,都不知道。等后面有人又排上了,便让人家给留着位置,跑到前面替大家打听。结果一看是处理烂梨,不要票证,每人只限买两斤。回来和大家一说,都挺高兴,算是没有白排了队。
虽然公家供应匮乏,但自由市场上却什么都有,只是价钱贵得离谱。记得最清楚的是花生米一块钱八粒(有网友纠正是一毛钱八粒。经核实我写错了。主要是钱毛得厉害,对钱没有概念了,那时的一毛钱比现在的一块钱还要值钱呢)。文革中,曾经在黄岛路上卖过花生米的杨葆华,成了造反派的头头,当上了青岛市革委会的主任,对立派就送他外号“杨八粒”,还有的发传单“紧急辟谣”:杨葆华当年卖花生米不是一毛钱八粒,是九粒。
那年月在黄岛路上还有一件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一个人边走边啃着半块冰砖(一块冰砖有饭盒那么大,外面是一层牛皮纸,冰砖里有一点糖、牛奶和豆沙,成了充饥的食物。两块钱一块,一块钱半块,也可以买四分之一,五毛钱),被一个中年男人一把抢了过来,接着就往上吐唾沫。我那时只有11岁,这个场景给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那年头这种事听说的多了,但这次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知道这都是饿疯了,逼的。我也从此知道了什么叫民不聊生。
黄岛路自由市场在那个年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贵,但还是填补了供应的不足,缓解了一些人家的问题,也包括这些商贩本身和家庭的生存。后来形势稍微好转,自由市场又被取缔了,并且开始清算这些“投机倒把分子”,有的还被劳改劳教。
上下图:今日之黄岛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昭示着它的繁荣和热闹。
上图:这家包子铺在此经营快二十年了,她家的包子皮薄馅多,味道好极了,绝对胜过那些大饭店。我过去经常来买。这天我又忍不住买了两个,当街就吃了。
上下图:当年很辉煌霸气的国营蔬菜副食品商店,如今是彻底不行了,和门外的热闹形成明显的落差。
一直到改革开放,黄岛路才又真的繁荣了。但是每当要创文明城市的时候,城管就要来清理,砸摊子、折秤,要求退路进室。检查过去了,又恢复原样,也就没人管了。其实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真要是按城管的要求办,这个近百年的市场恐怕早就死了不知多少回了。文明城市首先要繁荣,要方便群众生活,不能只追求所谓规范,做表面文章。
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住在浙江路、肥城路,离黄岛路很近,买个菜肉和油盐酱醋都去黄岛路。到了星期天更时常去转上一圈,往往不是为去买东西,就是去看那个繁荣那个热闹那个琳琅满目,享受那个感觉。再以后搬家到了东部,离黄岛路远了,两三年也去不了一次。但是我在心里一直很怀念黄岛路,怀念我年少时对黄岛路的那份记忆。
上图:从破败的四方路看天主教堂。教堂周围搭着脚手架正在维修。
本文作者为网友“谈笑风不生”,原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谭泽老师,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