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年代至八十年代,7万余名上海职工和家属,远赴皖南和浙西深山密林中建立的“小三线”,是全国各省区市“小三线”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的原红旗机械厂的兴衰沉浮,就是上海“小三线”军工企业的一个缩影。
黄山市,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交界,东南与浙江省开化、淳安、临安县为邻,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的绩溪、旌德、泾县接壤,西北与池州市的石台、青阳、东至县毗邻。
屯溪区,位于皖南,民国时期,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抗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人口骤增增,一度经济畸形繁荣,被称为“小上海”。1976年恢复屯溪市,1987年11月成立省辖黄山市,屯溪改为市辖区。
屯光镇地处黄山市中心城区东大门,镇域内拥有花山谜窟、新徽天地醉温泉、“程朱阙里”历史文化遗址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花山谜窟何时形成,如何开采,怎样运输,数百万方的石料用于何处等等扑朔迷离的不解之谜吸引人们前往探秘。
红旗厂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建的红旗化学厂,1974年,上海跃进机械厂的引信车间迁往今天的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利用已下马的红旗化学厂的厂房设施,建立了红旗机械厂,该厂生产新40火箭筒引信。
与此同时,1965年至1988年,上海“小三线”建设历经24年。7万余名上海职工和家属,远赴皖南和浙西,在深山密林中建成了81家全民所有制独立单位。
有关资料显示:上海市共投资“小三线”6.4亿元,拥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5.7万余人,职工家属1.6万余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1500人。
从1980年开始,国家大量压缩国防经费,军工生产急剧下降。1981年起,上海“小三线”厂开始生产民用产品,以民养军。
1985年初,上海方面决定将后方“小三线”无偿移交给安徽省,1988年完成移交工作,企业职工逐步回沪参加联营建设。
到1990年,上海对“小三线”返沪企业和人员,做了妥善的安置。上海跃进电机厂与上海电机厂、红旗机械厂与电动工具厂、前进机械厂与上海锅炉厂、协同机械厂与上海重型机器厂、协作机械厂与上海柴油机厂等结对联营。卫海机械厂独资建厂。
返沪工厂建设总投资共1.85亿元,建筑厂房18万平方米,建设住宅23万多平方米。职工12298人,除留皖385人外,全部妥善安排。
回望梳理这段特殊岁月,我们发现,“小三线”改变了这些赴皖生产、生活的上海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不少当地安徽人的命运。第一给安徽带来经济效益;第二个是观念和文化上的变化,包括管理上的;第三是物质上的。
近年来,一些上海老职工不时地到皖南等地寻根,这些三线兵工厂旧址的命运也牵动他们的心。绝大部分旧址废弃闲置,有的建筑破败不堪,有的成为废墟。
2018年1月13日,以记录上海“小三线”为主题的纪实摄影展在沪开幕,共展出80幅纪实摄影作品。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子课题主持人之一徐有威说,摄制组运用各种摄影手法,进行抢救性釆访拍摄,为留住“小三线”影像这个历史性工作,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