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是古代交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巫山是三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历史的深厚积淀给巫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关于极乐世界“巫臷之国”的记载,到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令人遐思无限的巫山云雨的描述,再到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巫山“抗峰岷、峨,携岭衡、疑”巨丽之美的赞誉,都给这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巫山是中国最原始的宗教-- 巫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巫咸是有史以来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大巫师,巫山因巫咸而得名。
历史上巴、楚、蜀及吴越、中原文化多次在这里交汇、碰撞,产生了辉煌的原始文明,留下了具有多元文化因子的实物,赞誉“巫山文物,国之瑰宝”。
国庆期间,乐玩君来到了巫山博物馆,参观了里面的《长河遗珍——巫山文物珍品展》,藏品非常丰富,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操蛇巫师俑 Sorcerer with snake
汉代
巫山九码头工地出土
巫文化是早期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文化。
“巫”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早期社会里举凡占卜、治病、祈祷、舞蹈、驱邪等都可归由巫师操纵。
古代荆楚和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巫文化盛行之地,特别是巴楚交界的巫山一带,从古至今,以“巫”名郡名县,以“巫”名溪名山,与“山”俱永,与“溪”共长,正说明了远古巫文化在这个区域内的涵蕴化育,体现出那种根植于巴人血脉中的浓重的巫文化气息。
并在这种氛围下衍生出来浪漫的神女文化和神奇的志异故事。
巫山民间传说里,神女峰王母幼女瑶姬化身。除此之外,王母尚有十二神女次王母之女: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
巫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的部分文物,可能与巫有一定的联系。
在近现代民族学调查中,巫师们多奇装异服,大溪文化中的部分墓主,装饰有大量的蚌环、动物牙齿等,或许暗示了其某种特殊的身份。
巨型石斧、穿孔石钺、装饰繁复的支座、陶响球,多未见生产使用痕,很可能是巫术或祭祀活动的道具。
部分墓葬中随葬的小砾石,器物上的刻划符号,有可能与早期的巫术存在联系。随葬品底部穿孔,表明了灵魂观念当时已深入人心。
人头墓和无头墓的发现,提示我们猎头习俗的盛行。太阳人石刻、动物形人面雕塑有可能代表了当时巫师的某些形象。
石球和陶球
石球和陶球是大溪文化比较特殊但又常见的一种器物,具体用途不明。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陶球,内部中空,外有穿孔,摇动时能沙沙作响,因此推测为某种玩具或装饰品。
有专家曾对该陶球进行过X光检测,发现其内部有三颗活动陶粒,直径均大于球面上的穿孔,显然是人为放置。
骨器
任重庆巫山的大溪文化遗址中,出有骨锥、骨矛、骨匕、骨针。其中骨锥数量众多,有的出土于祭祀坑中,有的在墓葬人骨胸前,甚至深深插入人骨腰椎之中,可能作为某种祭器或武器使用。骨匕一般表面有刻划的纹饰,有学者推测为一种纺织工具。
影青花纹碗
[宋代]
芒口、鼓腹下收、矮圈足,内底釉下刻莲花。薄胎,通体施满釉,釉色清淡优雅,光照见影。
此碗刻花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与影青瓷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精神融为一体,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的完美结合。同时因器物采用覆烧,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银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同时可显示豪华尊贵。(此碗金银脱落)。
青白釉玉壶春瓶
[宋 巫山土城坡墓地出土]
宋代制作的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玉壶春瓶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为特征,历经千年,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此瓶上腹较薄,下腹厚重,设计特别稳重大方。而且胎色洁白,釉色温润如玉,内有细小冰裂纹。象征着冰清玉洁,表里澄澈,光明磊落。
以上就是乐玩君的重庆旅游攻略,下一篇,继续给大家分享的国内旅游经历。
我是乐玩君,每天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如果你觉得我的旅游小贴士对你出行决策有帮助,就请关注我的主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