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间谍是什么样子?
不像《007》那样处处都有美女相伴,也不似《碟中谍》那样飞天遁地,高科技无数,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在《柏林谍影》中,导演展现了一个间谍的所有面,人性、信仰、爱情、道德、善恶,并以写实的手法骗了男主,也骗了观众。
《柏林谍影》的开场很传统。
冷战时期,德国被一分为二,东德属于苏联阵营,西德是英美的势力范围,两方互相对立。
就像开场从东德越过柏林墙的铁丝网滑到西德的斜式推轨长镜头一样,冷峻阴森,没有感情,只有不同主义下为了利益而生的冰冷的任务。
英国派往东德的间谍被射杀,伦敦总部将西德的阿列克·利马斯召回,计划让他潜伏进东德,执行一次秘密行动。
阿列克装成酗酒、懒惰、易怒且身无分文的样子,对晋升无望,还经常惹是生非。
这样的一个人很容易被敌方注意,因为他需要钱,因为他全身都是缺点,在伦敦的苏联特工上钩之后,阿列克的上司将计划和盘托出。
阿列克可把通过假账户向特工转钱的滚石行动作为投名状,趁机接近东德情报机构头目穆特的副手费德勒,利用两人的矛盾,借费德勒之手除掉穆特。
剧情发展到这,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依然是老套的间谍片模式。
己方假装投诚,骗取敌方信任,过程千难万险,终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间谍九死一生,逃出生天。
可《柏林谍影》神就神在没有遵循这种老掉牙的剧本,否则也将是一部中庸的作品,不值得大书特书。
在电影的后半段,《柏林谍影》开始展现其精妙多变的剧本结构。
跟阿列克预想的一样,费德勒中计,以为阿列克当特工时从银行转出转入的钱有一部分给到了穆特,而穆特是伦敦方面的间谍。
阿列克予以否认,但这种态度更让费德勒对穆特间谍的身份坚信不疑,便有了在听证会上指证穆特那一幕,试图杀之后快,取而代之。
由此开始,反转不断,导演打破了观众的惯性思维。
观众以为这一切都在阿列克的计划之中,穆特反击,双方唇枪舌剑,最终穆特败下阵来,阿列克坐收渔翁之利。
实则不然,剧本的螺旋结构让故事不可能这么简单,观众看似在上帝视角,其实是导演的刻意引导,看到的真相都是正螺旋设谜。
在穆特还手的那一刻反螺旋解谜被触发,将前面的所有设定推倒。
阿列克执行的潜伏任务并不是取穆特性命,他与费德勒一样都是这盘棋局上的一颗棋子,只是他们蒙在鼓里而已。
穆特早就是伦敦方面的人,因费德勒对他的身份产生了怀疑,所以与阿列克的上司联手谋划了此项计划,用真实信息,假他人之手消除费德勒这个隐患。
但这项计划对阿列克是保密的,阿列克落地伦敦,计划就已开始。
上司让司麦理接阿列克,给他真实信息,并让司麦理找阿列克的情人帕瑞,都是在做戏。
一方面是为了让阿列克相信自己的任务是接近费德勒,见机杀死穆特,同时在反转来临后,让阿列克在庭上的反应都是真实的,露不出半点破绽。
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帕瑞作为证人出庭,与司麦理这个名字一起成为证实阿列克的出现和费德勒的陷害是有预谋的,从而以真乱真,浑水摸鱼。
在这个局中,阿列克、费德勒、帕瑞,以及苏联方面都成了伦敦方面跟穆特的棋子,以局中局的无间道哄了所有人,也玩弄了观众。
《柏林谍影》的剧本就像《控方证人》一样环环相扣,不到最后一刻永远无法窥得全貌。
但《柏林谍影》有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还有将影片主旨升华的结尾,让其与其他谍战片区别开来。
阿列克与帕瑞在穆特的帮助下逃走,在翻越柏林墙时,帕瑞被打死,阿列克面对上司让他赶紧跳下来的催促,犹豫片刻,选择了跟爱人一同赴死。
这个结尾让《柏林谍影》从讲谍战变成探讨良知、人性和主义。
在阿列克未知真相前,他以为自己遵从上司的指令是正义的,因为除掉敌方阵营的情报头子有利于他们。
可当他知晓真相后,发现所谓信仰,所谓主义都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任何人都可以牺牲,价值观由此崩塌。
国家在上,铁幕在下,没有道德之分,个人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棋子,又渺小又无力,柏林墙分得了东西却隔离不了同样悲惨的命运。
间谍从不是光鲜亮丽的,任务完成后就能潇洒退场。
在踏入那一瞬间,间谍的未来就不在自己手上,必须接受命运被安排,价值被榨干的潜规则。
阿列克如同《潜伏》里的余则成,胜利了仍旧身不由己,有了爱情也不属于自己。
翠平只能在乡下等一个可能回不来的名字,余则成则在台湾与穆晚秋成婚,继续潜伏,落下的那一滴泪是反抗,也是无奈。
阿列克又不像余则成,看清使命的本质之后,断然拒绝了任人摆布,什么主义,什么良善都是扯淡,不如一死了之,做一回自己。
这也是《潜伏》和《柏林谍影》最大的不同。
《潜伏》是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个人利益需服从集体利益,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换取更大的胜利。
《柏林谍影》是西方推崇的个人主义,明白世界的运行法则后可以自主做决定,不必委曲求全,用大道理和信仰说服自己。
片中的柏林墙也成了中国电影和西方电影明显的分界线。
若阿列克在结尾翻过柏林墙,那就是《潜伏》,若阿列克退回到东德,便是《柏林谍影》。
阿列克这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似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闲笔却见微知著,这就是经典作品的厉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