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扛不起票房。
女演员不扛票房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男演员扛票房的过来过去也就吴京、沈腾、王宝强等人。
现在电影要大卖,口碑、题材、宣发,缺一不可。
就算片中没大牌,只要电影能下沉,热度起得来,仍然不愁赚,如《孤注一掷》。
加上吴京、沈腾、王宝强他们,会让资方、院线多一颗定心丸,也许不用看片就可以给高排片。
如《再见,李可乐》,点映期间黄金场与《涉过愤怒的海》相差无几,正式上映后,除了首日略低,次日至今都没低于20%。
王宝强的《八角笼中》更不必说,若排片低,点即上也不会被大规模讨论,也不会创造点映票房破4亿的纪录。
这就是知名演员背书的好处,周冬雨的作用就体现在这,三金影后虽然有点水,但好歹是国内第三人。
有了周冬雨,最起码在排片上占很大优势,《燃冬》《鹦鹉杀》《热搜》院线都愿意给到10%以上的,文艺片能有这个排片,做梦都能笑醒。
反观《白塔之光》《一个和四个》,一个入围柏林主竞赛,一个万玛才旦监制,即使光环在手,排片依旧少的可怜。
周冬雨当下正消耗的是她的背书效应,逐渐演变成了赶客行为。
票房低不可怕,可怕的是主演电影的口碑也很差,《燃冬》5.6,《鹦鹉杀》5.5,《热搜》6.5。
这会形成一种认知,周冬雨是不是等于烂片,一旦固有印象成为等号,对演员来说才是最致命的,相当于开心麻花,观众对你不会再有期待,把你的电影当做诈骗。
如果票房低,评分高,观众多少都会帮你说话,为你惋惜,把票房不济的原因甩在其他地方,反而对你是有加成的。
否则,就算你之前有过再多的好片也无济于事,最后只能像倪妮一样,电影基本绝缘,跑去演电视剧,再接点秀场资源。
况且周冬雨又不像周迅、章子怡一样,作品太厚,可以让她们的下坡路走很久。
哪怕连续几部电影很差,依然可以靠《卧虎藏龙》《我的父亲母亲》《大明宫词》《风声》等片东山再起。
周冬雨呢?一提到她,首先想到的是哪部作品?
获奖的《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不然,而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
周冬雨入行十几年,还没有拍出一部作品能够超越此作,可《山楂树之恋》与周迅、章子怡的代表作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尤其是当周冬雨每次野心勃勃、信心满满的带着一部电影来时,结果都铩羽而归,那她的其余事会被放大,过去事会被挖坟。
如金鸡奖上与葛优同台,照手稿念的不专业、不礼貌,跟刘昊然恋情的不看好、不相配,在《极限挑战》中的没情商、没智商。
这些外因对演员的声誉、口碑无疑也是一种伤害,看到你的名字,拒绝你的电影,纷至沓来。
还有一点是周冬雨的演技。
周冬雨迫切渴望转型,放弃自己小妞电影的舒适区,投向更具挑战性的角色,却不尽如人意,还放大了她的缺点。
有深度的角色演不了,有层次的人物拿不下,成熟的角色很违和,文青的人物太不像。
《燃冬》《鹦鹉杀》《热搜》,看似三种类型,三个不同的角色,可周冬雨的演法是一样的。
《燃冬》中有故事怎么演?不说话或说话模棱两可,加面无表情。
《鹦鹉杀》中装深沉怎么演?模仿《燃冬》,多掉几滴泪,《热搜》中女强人怎么演?模仿《燃冬》,多说几句盛气凌人的话。
周冬雨并没有演出角色该有的气场、气质,只是一味地高冷,区别仅是角色的名字不同,对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对表演的认知太浅薄,文化知识水平担不起三金影后的桂冠。
看过《圆桌派》就知道,周迅肚子里也没多少墨水。
但她对于表演的剖析头头是道,文艺片、商业片可以自如切换。
章子怡天赋没那么高,但她好在初期与各种大导合作,又足够努力,定型定的好,后面再歪也有个底线。
再看周冬雨,三金影后之后自视甚高的样子特别明显,总觉得自己可以摆平一切。
这种想法产生后,敷衍、应付、行活,接踵而至,周围听不到建议与真话,尽是恭维之词,动不动就演技炸裂,老师辛苦。
周冬雨应该没有分辨真假,全数收之,真的以为自己如此厉害,表演便卡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半山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假如没有三金影后的头衔,其实也够用,但有了三金影后的加持,这就是不思进取的退步,表演就失真了,时间一久,三金影后越水的评价可能就会成燎原之势。
所以,周冬雨最要紧的不是拍出一部高票房的电影。
倪妮、金晨今年倒是都成了30亿票房女主,但对她们的提升并不大,无非就是多了些代言,电视剧邀约,至于电影方面,没什么加成。
而是给出一部好作品,贡献精湛的演技,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因为《山楂树之恋》不能让她安枕无忧,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换句话说,她的护城河还不深,再不加固城防,很容易被人攻城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