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到一张图片于是就有了题目中的想法,轰-6作为我国唯一一款战略轰炸机(中型硬挤到准战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服役至今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可是它的原型是苏联图-16中程轰炸机,1955年就已经投入现役,相对现在而言技术上完全已经落伍,图-16是一款过渡机型很快就让位于图-95。
图-16轰炸机
轰-6仿自图-16,1969年才算正式仿制成功并投入服役,不过立刻就面临着入役等于落伍的现实,毕竟还以自由落体炸弹亚音速突防的中型轰炸机生存率有点低。不过在我国军工手中改出了各种花样性能提升很快,型号很多最新版本就是空军轰-6K\\N、海航轰-6J,挂架最多增加到8个,载弹量约10吨,最大航程达到约10000公里。
轰-6N轰炸机
轰-6J轰炸机
大家都知道在各国战略轰炸机中我们的轰-6确实比较鸡肋,因此除了上面的改型之外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过两个版本,基于技术实力的差距当时采用相对保守但可行的方式。就是在轰-6基础上加挂发动机、或者放大机身两种方式,改装难度小实现可能性大,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性能得到直线提升。
第一个方案就是在轰-6基础上换装四台“斯贝”涡扇发动机,取代原有两台涡喷-8发动机,原有气动布局基本没动,在两翼下方各挂一台斯贝。
轰-6I轰炸机
民用型“斯贝”单台推力5.17吨,两台相加比单台涡喷-8推力大0.84吨,不过由于“斯贝”尺寸小、重量轻、油耗更低。虽然单台推力小于涡喷-8但自重低,实际上机后的表现优于轰-6,军方预期是达到B-47水平部分接近B-52。1978年1月5日首飞,航程从轰-6的5760公里提高到8060公里,载弹量从3吨提高到6吨。
轰-6I轰炸机 三视图
后期还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放大后的轰-8四发、六发版,对轰-6的改进主要包括放大机身,然后将四台或六台发动机全部吊挂在机翼下方。用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最理想的效果,航程、载弹量、作战半径随着机身放大而提高。
轰-8四发版
轰-8远程战略轰炸机采用美国JT-3D涡扇发动机,就是引进的波音707客机配套发动机,不过由于运十正在研制中资源倾斜轰-8最后成了图纸机。
轰-8六发版
现在虽然轰-6已经有了很多改型,但相对于战略轰炸机的标准还是有点远,而轰-20迟迟没有露面。这个时候假设性的给轰-6再做个升级改型,看看通过结合图-95以及B-52的风格设计,最后弄个成品出来是不是可以大功告成变身标准战略轰炸机。
图-95和B-52刚好都是上世纪50年代研制的第一代战略轰炸机,就载弹量和航程来说肯定满足战略轰炸机的标准,设计上也是高亚音速借鉴空间大。不过图-95上的涡桨发动机肯定不适合现在使用,那就换成B-52的涡扇发动机,机身相应放大将四台发动机通过吊挂方式放在两翼下方。
图-95SM性能如下:最大起飞重量188吨、最大航程11000千米、最大载弹量20吨。如果能达到这种性能,就和这两款轰炸机一样再服役个几十年也不成问题,以后就做为空中武器库专门远程防区外打击。
想象图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