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共建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园寝十座及大量皇子、亲王、公主等园寝,惟独皇太子园寝只建了一座,这就是位于天津蓟州区的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
清西陵
端慧皇太子是清高宗弘历(乾隆)的第二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申时,世宗亲赐名为永琏,“隐示以承宗器之意”。其生母是高宗的元配嫡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话说清朝从世祖到高宗,四帝皆以庶出入承大统。高宗因受儒家正统思想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立意从他的下一代起改为以嫡子继承皇位。永琏既为嫡出,又“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于是遵世宗所创密建皇储的家法,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密定永琏为皇太子,亲书其名,将御书藏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之后。
永琏在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因“偶感风寒,竞致不起”,病死于宁寿年仅九岁。永琏死后,高宗宣布:“永琏系嫡子,已定建储之计。与众子不同,一切典礼著照皇太子仪注行。”随后,将御书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十月十八日高宗赐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
清高宗弘历(乾隆)
永琏的殇逝无疑给高宗以嫡入统的愿望一次沉重的打击。但高宗并没有因此而改弦更张,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孝贤皇后又为高宗生了一个皇子,排行第七,取名永琮。高宗又把继承大统的希望寄托在永琮的身上,但还未来得及行密建之举,永琮又因患痘疾于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夭折,尚不满两周岁。高宗悲劫万分。乾隆十三年正月初六日,高宗赐谥永琮为悼敏皇子。永琮的夭折给高宗的打击比第一次更为沉重。孝贤皇后亦因两个娇儿的先后夭折而忧郁成疾。永琮死后三个多月,孝贤皇后也走了高宗的以嫡继统的希望遭到彻底毁灭。后还是以庶出的十五子颙琰继承了皇位,即仁宗。
端慧皇太子死后,需要办的首要大事就是相度园寝吉壤。高宗打算把永琏葬在自己的陵寝附近,以使娇儿长倚膝下。选中了陵区西南蓟县境内朱华山南麓的一块地方。高宗钦定允建,于乾隆八年二月初二日申时正式破土兴工,次年十月后基本竣工。
园寝规制如下:内正中建石券二座、砖券一座,三券并排相连,上覆土山,形如笔架。东南角有天落池一座,园寝门三座,单檐歇山五间享殿一座,东西配殿各五间,东西焚帛炉各一座。整个园寝座北朝南,背靠朱华山,左右砂山回护,一千三百六十棵仪树排列有序,风景优美。配殿和神厨库、井亭为一般园寝所无有,突出了皇太子的地位和尊贵。
清西陵
园寝内除埋葬端慧皇太子和悼敏皇子外,还埋葬着高宗的五个早殇的皇子、一个公主,共八人。公主葬到皇子园寝内,内葬人又如此之多,这在清代是少见的。端慧皇太子的祭祀等级比一般亲王、皇贵妃要高。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时大祭与帝、后一样,由皇帝钦点王公大臣前往致祭,而亲王、皇贵妃四时大祭均不遣官。帝、后大祭时,膳品桌摆放十八盘碗,饽饽桌摆放六十五盘碗,而端慧皇太子却分别为十七盘碗和六十三盘碗。
清西陵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高宗宣布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随后命颙琰谒东、西陵并到端慧皇太子园寝行礼。临行前高宗谕曰:“端慧皇大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应行即拜之礼,非因以弟拜兄。”
随着园寝的建成,相应的管理、保护机构如内务府、奉祀礼部、八旗兵部、绿营等也随着设立。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虽承诺保护清陵,实际上鞭长莫及。清陵保护措施日趋荒驰,最后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上世纪三十年代,地上,地下文物就被盗劫一空,仅存三穴土坑。
清道光年间《蓟州志》记载:“在州东三十里,内有端慧皇太子园寝”,是清代唯一的太子陵。想了解清代唯一的皇太子园寝的更多资讯,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天津蓟州皇太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