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修订的《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正式出台,同时指导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对融资融券交易机制作出较大幅度优化:将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数量由950只扩大至1600只。标的扩容后,市场融资融券标的市值占总市值比重由约70%达到80%以上,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值占比大幅提升。
前阵子,管理层表示工具箱中有好多工具,足以稳定股市,以保持市场的活力和韧性。近两周,当上证指数跌破2800点时,我们看到了管理层打开工具箱,拿出来三件工具:一是证金公司表示,降低转融资的利率;二是扩大两融规模和优化两融机制;三是调整证券公司风控指标。
Q
融资融券”到底是什么?
理财应健中:
融资,就是借证券公司的钱来买股票,到达一段时间之后还给证券公司钱加上利息。
例子:张三看到A股票的走势很好,觉得A股票能涨,张三用抵押品(抵押品可以是,现金,股票,固定资产,债券)借证券公司的钱,证券公司的杠杆大部分都是1:1左右,10000元的抵押品可以融资10000元。张三用自己的账户内的股票融了10000元,这样,他就有10000元现金和10000元股票。
融券,向证券公司借股票,然后再一段时间之后还回同样数量的股票。
例子:张三看到股票A在下跌,他觉得股票A还会持续下跌,张三用现金做为抵押品向证券公司借了100手股票A然后卖出,几天之后股票A果然暴跌,张三用了更少的钱买回了100手股票A,把股票A还给证券公司,其中的差价就是利润。
有一天,小张和小王俩股民聚在一起喝茶。
闲聊时,小张一脸惆怅的说:“咱们已经炒股18个月了,最近行情很好,账上有50万了,这么多钱,我怎么也不觉得开心呢?”
“不如我们再玩大点儿吧!”小王笑眯眯回答。
“没钱怎么玩?”小张一脸懵逼。
这时候,隔壁桌的王老五正好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跑过来说:“你已经满足条件了,我可以借你啊!”
上面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的两融中的“融资”交易。实际上就是证券公司把钱借给你,你再用这个钱去炒股,你们双方的出发点都是挣钱。
Q
两融余额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理财应健中:
回顾近几年的市场走势,可以发现,两融余额越高,市场热度和投资者参与度越高。两融余额越低,市场则趋于清冷。
因此,两融余额可以被当作一种反映市场情绪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融资融券都是杠杆资金,天生带有助涨助跌的特性。
对个股来说,融资余额越大,且有持续增长势头,说明这只股票被一些投资者看好,后市或有上涨空间。
融券余量余额越大,说明该股被投资者不看好的程度越大。只不过,我们之前说过,融券的规模太小,难以对股价走势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般都不会过多关注这个指标。
总之,两融余额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热度的变化,但整体而言,通过这项数据的变动是难以准确判断未来市场波动方向的。要知道,技术指标大都具有滞后性的特征,两融余额也不例外。
·此次杠杆扩容相对基础较好
管理层把这三件工具拿出后,市场稍有些反应,但很快又回归常态了。有人将转融资降利率说成是定向降息,这有点牵强了,转融资是一个很小的杠杆产品,没多少人做的,这个工具作用不大。而证券公司的风控指标与行情也没啥关系,券商各有各的难处,处于困兽犹斗状态,这个工具作用也不大的。倒是两融规则的调整对市场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过往的几年中,我们见识过许多杠杆工具,场外配资、伞形信托、股权质押……,好像只有券商的两融业务可控性较好,其它的杠杆工具野蛮生长都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两融规模最大时是4年前的2.3万亿元,后来随着市场的去杠杆,缩减到7000多亿元,本周三两融的规模在8954亿元,基本上接近历史的低位,相对于当下市场约51万亿元的总市值而言,两融的占比只有2.07%,所以这个类型的杠杆扩容相对基础较好。
·解救金融机构的法宝
此次两融扩容,标的数从原来的950家扩容至1600家,从比例来看,深市扩容的数量大于沪市,深市的中小板、创业板增加较多。
近期,当上证指数跌破2800点之后,股权质押的问题又显现出来了,现在的股权质押相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变相减持,公司的大股东将手中的股权以不同价位质押给金融机构,取得了大笔的现金,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如果股市景气,过了一年半载后按合同解押,自己可以卖个好价格,如果股市疲弱,股价跌破质押平仓线,大股东两手一推,你去平仓吧,自己没钱解押,将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了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等于高价提前减持套现了。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法律关系很多人还搞不清,还在为上市公司那帮大股东担忧,要救那些大股东,真有点莫名其妙。
此次两融扩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用一种放杠杆的办法去救另一种杠杆的危机,通过这种运作,化解股权质押的杠杆,而将筹码稀释到市场中去,实际上这样的举措不是救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早就躲边上数钱去了,而是救那些当时接盘大把筹码的金融机构。目前股权质押还有4万亿元之多,只有化解掉这个杠杆的隐患,市场才会安宁。
·选择面广了、一刀切改变了
两融规模的扩大以及机制的优化,将原先一刀切的风控标准130%取消,将风控的掌控权下放到由券商们自行控制,其目的就是要做大两融的业务。融资融券这个业务目前作为类似于银行贷款的角色以后在证券公司的地位肯定会水涨船高(因为收入占比高!)。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佣金已经很难赚钱,而证券公司的息差可以切实地帮助公司盈利(稳赚不赔),所以融资融券部的地位在未来也会提高!
但从本周几个交易日中两融的数据来看,还未见两融数的增加,看来光有两融政策的调整还不够,关键是两融要有人来做,没人来做,政策再放宽也是白搭,这就需要市场的财富效应,行情好,有赚钱效应,就会良性循环,而市场不好,自己的钱去做股票都难以挣钱,那谁还去借钱挣钱呢?这不是死得更快吗?
作者:应健中
编辑:王颖、李昂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第一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