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个塞罕坝,是一片林子,有一个用蒙语演绎的姓名,意为“美丽的高岭”。
这个区域在地理上是山地高原交错带形成的接坝山地,属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这里的海拔在1010~1940米之间,属寒温性高原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暂。
这里的水系河流分别是滦河、辽河的集水区。
这里的森林像一条绿色长龙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拓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
这里是农林牧交错带,是森林草原交错带,又是生态交错带,非常丰富多彩地演绎了植物多样性,植被演替、竞争与交换的规律。
这里又是植物的基因库,物种资源丰富,是珍稀濒危物种更有重要的基因价值和研究价值。
高岭、平原、森林,湿地,湖泊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展现给世人一个多彩的塞罕坝。
塞罕坝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区,用其多彩的身姿迎接着全国各地的客人。
过客看的是色彩,留都观其内涵。多彩的塞罕坝处处展现的内涵与表象的统一。
塞罕坝一年四季,风光各异,不同时节,不同色彩,不同的情调,舒展着不一样的胸怀。
塞罕坝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摄影基地,秋天是摄影师最最喜欢的季节。
秋季的塞罕坝色彩是最张扬的。令人震撼的色彩变化,令人叹服的壮美画卷。第一场霜来临,把叶子打红、打黄、褪绿、增白。红的是枫、是山杏,黄的是桦叶、是落叶松,是草。绿的是云杉、是没有变色的松。黄、橙、红、绿、紫、还有叫不出来的各种颜色斑斓着,张扬着。
金色的金莲花漫山遍野、雪白的干枝梅无语却在争夺观者的眼球、黄的野罂妖野着又透着羞涩。千山皆变,万谷流丹。
秋叶经过风霜的洗礼,一天一变,一时一变,分分秒秒都在变。秋风拂金树,湖光挂彩霞,车行林海中,人在画中游,眼醉心醉。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柔静的湖水,变换的霞光,这就是坝上金秋。清流远去,松涛低语,牵动着人们的思绪。醉也、乐也!
这就是塞罕坝的色彩,不管娇羞,不问张扬;不评灿烂,不语内敛。浅红、深黄、绿铺、白砌的大地,万树丛中一点“红”、一点“粉”、一点“黄”、一点“紫”,诸多调色盘中藏着、掖着的色彩都无法描绘着这美丽的高岗。
从塞罕坝的色彩看去,让你认识一个数字的塞罕坝。
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森林覆盖率80%。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几代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目前,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林木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12万立方米。
塞罕坝百万亩森林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1.41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无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
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达到206亿元,每年提供着超过142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这里的植物构成了塞罕坝色彩的主基调。绿色的樟子松、野大豆,生长着小果子的刺五加和光萼山楂;黄色的黄花胭脂花、金莲花;更多的各色颜色的小草小花,如细叶白头翁、升麻、黄芩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蕨菜、升麻、小黄花菜等植物是深受欢迎的山野菜;秋子梨、山杏、沙棘、东方草莓等10余种植物果实是酿造果酱饮料的原料。
这里还有好多的小动物,野生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有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豹等一级保护动物5种,像马鹿、猞猁、兔狲、细鳞鱼、黑琴鸡、大天鹅、小天鹅、红脚隼、红隼、黑琴鸡、灰鹤、白枕鹤、蓑羽鹤等这些二级动物更是四处得见。
塞罕坝的色彩永在,让一个游者来了解下塞罕坝的精神。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前沿,最高海拔1940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年均积雪7个月。
建场57年来,几代塞罕坝人克服极端恶劣生产生活环境,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是几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结果。
1962年,来自18个省(市)的369名创业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塞罕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他们啃窝头、喝雪水,住马架、睡窝棚,战风雪、斗严寒,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了“雨凇”灾害,抵御住了特大旱灾,开创了高寒沙地规模化造林先河,提前2年完成规划建设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开始二次创业,在机械设备上不去、飞机播种难成活的陡峭坡地,坚持用肩扛、马拉、驴驮的原始方式送苗造林,集中力量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塞罕坝人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有的将身躯埋入荒原,有的将骨灰撒在林海,有的落下终生残疾,第一代建设者的平均寿命仅52岁。“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是对塞罕坝人克服艰难困苦、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历程真实写照。
塞罕坝半个世纪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始终把个人前途与林业事业、个人选择与祖国需要、个人追求与人民利益紧紧连在一起,生动诠释了忠于使命的历史担当,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乐章。
经过一代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努力,在威胁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创造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塞罕坝人只为成事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在物质和技术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科学求实,探索出了落叶松等树种的全光育苗技术,创造出了三锹半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越冬造林苗覆土防寒防风法等技术,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造林成活率由建场初期的不足8%提高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实现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自我超越。
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只有18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塞罕坝人以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为己任,从“一棵松”到今天的百万亩林海,从当年的黄沙遮天到今天的碧波万顷,把沙丘荒坡变成了绿水青山,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与建场初期相比,京津地区春季沙尘天数减少七成多。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4亿立方米。
塞罕坝林场57年来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林场的林木价值40多亿元,资源总价值为202亿元。
让每一个喜欢塞罕坝的人不仅仅喜欢它的色彩,更应该宣传它的精神。
塞罕坝林场通过造林绿化、森林保护、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以副养林、以林兴场、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塞罕坝林场抢抓绿色发展机遇,着力建设规格梯次化、数量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品质精良化的苗木基地8万余亩,培育了云杉、樟子松、白桦、油松、落叶松等多品种、多规格的优质苗木,打出了“塞罕坝苗木”的诚信品牌,苗木产业每年为林场带来近千万的收入。
二是适度推进森林旅游。塞罕坝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依托国家森林公园,着力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客源遍布全国21个省和世界上10余个国家,实现门票收入4400多万元。
三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塞罕坝林场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林业产业特别是森林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游、农家乐、养殖业、山野特产采集和销售、手工艺品、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同时,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游、农家乐、养殖业、山野特产、手工艺品、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塞罕坝人把“造林保护”和“生态利用”有机结合。一方面主动减少木材采伐量,最大限度增加森林资源储备,从201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大幅压缩木材砍伐量,每年的正常木材砍伐量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将木材产业收入占营林收入的比重从66.3%降到40%。
一系列的“加减法”,让塞罕坝在产业上完成了转型升级,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苗木、林业碳汇等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副养林、以林兴场、多业并举的绿色发展之路。
塞罕坝森林旅游业开始于1992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塞罕坝已经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链。尤其是近几年,塞罕坝林场累计筹集资金1.7亿元,建成了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文化园、塞罕塔、金莲映日园、滦河源头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
目前,来塞罕坝旅游的年均人数已达5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到4500万元。除了旅游,近年来,塞罕坝还重点打造了绿化苗木产业。目前已经完成基地建设8万余亩,培育了云杉、樟子松、白桦、油松、落叶松等多品种、多规格的大量优质绿化树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卖碳”,是塞罕坝的另一个新的增长点。“卖碳”就是碳汇交易。森林每年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通过森林的“呼吸”也能挣钱。按照中国碳汇基金会测算,塞罕坝林场有45万余亩的森林可以包装上市。根据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交易总额可以达到3000多万元。碳汇交易资金可以用来更好地抚育森林,培育二代林,提高森林质量,形成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是在看绿,看塞罕坝万顷林海,这里是几代林人绿的畅想;
是林业行业发展目标和希望;是创业者引以自豪的骄傲;
他们也在“看”绿,用镜头语言告诉游人和坝上外面世界的人们,如何来爱护鸟类、保护资源;
他们也在评绿,用美好的、同样是有感染力的语言告诉人们塞罕坝也是后来人闻诲寻诫的课堂;是骑者纵横驰骋的原野;是乐人抒发情怀的殿堂;
是学者抒发胸臆的长卷;是画家泼洒豪情的纸张。他们用镜头也在呼唤,呼唤着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去开创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