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墓被盗墓贼光顾八次,专家不甘心抬走棺椁,因此获82件国宝

2019-07-22   浩强资讯

在九十年代,西安南郊修建公路,而在修建过程当中,工人们发现地下有一个巨洞。这个发现让工人们很是兴奋,因为西安作为古都之一,在它的地下埋藏着数不尽的古代墓葬与文物。在建国以后,随着西安各地的发展,许多施工现场都发现了古代墓葬。工人觉得这个巨洞可能也会有重要的发现,于是他们进入洞穴当中。进入洞穴后,呈现在工人们面前的是一座非常豪华的砖墓。工人们不敢怠慢,他们立刻联系文化部门。

当考古队前往施工现场以后,他们立刻进入巨洞里面,庞大的砖墓已经可以让队员们确定,此地的确是一处古代墓葬,而通过对砖墓的初步勘察,考古队推断这是一座唐墓。

不过令考古队非常遗憾的是,墓中可以发现明显地被盗痕迹,而且被盗次数显然不止一次。考古队对墓葬进行保护性发掘,在清理完墓葬以后,他们共发现分别属于八个时期的挖掘痕迹,这意味着这处墓葬已经被盗八次。

中国自古便有重视“身后事”的传统,许多人都会在墓中放置许多东西。这种传统是文化使然,不过同时它也催生出一个职业:盗墓。从有厚葬传统以后,盗墓行业就已经兴起,不过在秦朝以前,由于社会观念,盗墓的不多,在秦朝以后,盗墓彻底兴起,在之后的朝代屡禁不止。

盗墓贼对于文物的鉴定和保护虽然不是专业的,但他们寻找墓葬与墓中文物的眼光却十分敏锐。一般来说,一座古墓被盗一次里面的文物便已经损失大半,更不用说八次,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座古墓当中已经没有文物了。

不过考古队还是没有放弃对古墓的发掘,因为这座古墓还有一个发现,非常重要。在古代阶级分化比较严重,礼制对于陵墓也有严格的规定,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规格,下等级的人一般不可以逾越规格。然而在这座唐墓当中,考古队却发现皇室陵墓中才会出现的石椁,起初考古队以后墓主人是唐朝皇室,但后来通过墓中出土的少量文物发现,主人不是皇族,只是一位叫做秦守一的官吏。

可是,一位官吏的墓葬为何也敢用皇室规格呢?要知道这种规格只能由皇室和皇帝特许的人才可以用,普通官吏若是使用被发现会遭受严重惩罚。专家查阅史料,寻找这位秦守一,最终发现他的祖上曾经被朝廷封为开国公,这可能是他作为官吏却敢使用石椁的原因。

墓中的文物都被盗走,唯一有价值的便只有这座石椁,考古队准备将石椁整体运往博物馆进行研究,但这个石椁非常重,以人力难以运出,因此考古队调来吊车,将石椁整个吊出,然后运往博物馆。

而在运输石椁的过程中,队员们却有了新的发现。在天井下面的一个壁龛里,队员们发现许多文物,它们都是摆放非常整齐的唐三彩。经过队员们的整理共发现八十二件唐三彩,这些文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们却依旧色彩明亮,是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至于为什么被盗多次这些文物却依旧能够幸存下来,考古队推测可能与这个暗龛的位置有关,它位于天井下方,离墓室比较远。盗墓贼进入墓中以后,大多都会直奔主室,尤其是棺木旁边,因为这些地方的文物是最多的。也正因如此,盗墓贼错过了这些存放在偏僻角落里的唐六彩,从而使得它们没有被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