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音是一位全职宝妈,因为自身脾胃不好,所以她对孩子的饮食控制十分在意。自打孩子开始吃辅食,佳音就立了规矩“不许给孩子吃一口零食”。
她总是习惯性地对孩子说,“零食里都是添加剂,你吃到肚子里肠胃会不舒服的,是会生病的!”
佳音对于不给孩子吃零食这件事很坚持,可是一点点长大的女儿却开始不乐意配合。“别的小朋友都有零食吃,而我什么都没吃过!我的妈妈是坏妈妈!”
察觉到了孩子的反抗,佳音苦口婆心地劝道,“我这是为了你好,零食就是垃圾食品,难道你愿意吃垃圾吗?”
有次佳音带着女儿去邻居家做客,当她看到邻居家满满的零食柜时,整个人都惊呆了。“这些零食都是给孩子吃的吗?这样会不会不大健康?”感受到了视觉冲击后的佳音下意识地开口问道。
邻居闻言笑了笑说道,“这些零食都是少油少盐的,算不上不健康,而且只要孩子不多吃,零食是耽误不了她吃正餐的。”
“妈妈,阿姨家的零食好多啊!”佳音的女儿满眼羡慕地望向零食柜,嘴里小声地嘟囔着,“别人家的小孩都可以吃零食,就我什么都不能吃!我妈妈太小气了!”女儿的吐槽让佳音觉得有些尴尬,邻居见状笑着解围道,“你妈妈说的也没错,有很多零食确实不健康。”
为了避免女儿继续因为零食的事纠结,佳音和邻居闲聊了几句便赶紧带孩子回家了。回家的路上佳音看着满脸委屈的女儿心里有些困惑,“邻居家的小孩看起来挺壮实的,难道真的可以给孩子吃零食吗?”
这3类“坏零食”生活中很常见,孩子吃多了不好
2020年5月,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正式公布了《中国儿童零食通用要求》,这是国内第一次出台儿童零食的相关标准,其主要针对对象为3-12岁儿童。有的零食很常见,但却不建议你给孩子吃!
1、反式脂肪酸的零食
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零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也常被家长们所忽视。其实,配料表上代可可脂、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成分,都是反式脂肪酸存在的证明。
儿童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酸会影响自身中枢神经发育,增加了其成年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有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降低记忆力。
2、果蔬干
经过糖、盐加工过的果蔬干看上去很有营养,但是其实在加工的过程中其所含的营养已经大打折扣。另外有些果蔬干还存在油脂过量的情况,儿童摄入后极其容易诱发肥胖。
有些商家为了让果蔬干色泽更加鲜艳,看起来让人有食欲,还会添加一些色素、香精,过量的添加剂摄入会增加儿童消化负担,损害脾胃健康。我家孩子以前很喜欢吃果蔬干,后来我认真看配料表后,就再也没给他们买过了。
3、各类饮料
口感丰富、甜腻的饮料深受孩子们喜欢,但是从健康的角度而言,这些甜滋滋的饮料并不适宜多喝。
碳酸饮料拥有舒爽口感的同时也含有大量的糖分,其不仅会诱发肥胖,还会抑制食欲影响正餐摄入。另外,碳酸饮料摄入过多也会妨碍儿童对钙质的吸收,不利于正常的骨骼发育。
有研究显示,体弱儿童在大量摄入饮料后容易产生“果汁饮料综合征”,出现多动、贫血、暴躁等症状反应。
让孩子健康吃零食,家长要遵守哪些零食摄入原则?
原则一:坚持“少盐、少糖、少油”原则
根据《6-10岁学龄儿童平衡膳食宝塔》建议,4-6岁儿童每天的盐摄入量不宜超过3g,7-10岁儿童每天的盐摄入量不宜超过4g。
在给孩子准备零食的时候,家长们有必要参考配料表上的盐含量,避免盐摄入过多。糖分摄入过多会诱发龋齿、引发肥胖,除了常见的白砂糖外,果葡糖浆等糖类物质含量也应该被重视。
Tips:过量的油脂摄入或导致儿童性早熟,在挑选零食时,家长尽量选择低油脂零食。
原则二:尽量选择“无反式脂肪酸”零食
“反式脂肪酸”有很多的“别称”,家长们在挑选零食的时候需要注意识别,常见的零食比如巧克力、薯片、糕点中都可能会有“反式脂肪酸”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氢化植物油、植脂末、奶精等,虽然这些成分看起来与“反式脂肪酸”无关,但是其本质却和“反式脂肪酸”无异。
原则三:合理安排零食摄入时间
通常来说,零食摄入时间应该与正餐时间间隔长一点,这样孩子可以保持适度的饥饿感,不会影响其正餐摄入。按照“三餐两点”的饮食规律,在正餐前的1.5-2个小时左右摄入零食会比较适宜。
另外,家长也要控制孩子的零食摄入量,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吃得过饱,影响下一顿正餐的进行。
在挑选零食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尽量以健康为主,在满足孩子味蕾需求的同时兼顾营养均衡。日常比较适合作为零食的食物包括牛奶、酸奶、没有经过油炸的坚果、全麦饼干等;相比较而言,糖果、油炸食品、果脯、炼乳等食物则不适宜让孩子多吃。
枕边育儿寄语:
让孩子吃健康零食要比不让孩子吃零食更加有好处,家长们与其和孩子的“贪吃”斗智斗勇,还不如选择健康的零食品类予以满足。看好零食的配料表,拒绝“坏零食”蒙混过关。上面分享的几款“坏零食”,你都给孩子吃过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