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观察】地理视角看寺与庙的区别!附中国最险六大寺庙,最后一座至今无人登临

2022-10-19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原标题:【地理观察】地理视角看寺与庙的区别!附中国最险六大寺庙,最后一座至今无人登临

要说到寺庙,中文太过于博大精深,大家都知道寺和庙是不一样的,但是我问了很多朋友,很多人都不明白寺和庙的区别。“寺”和“庙”这两个字,从其原本的意思看,都是中国的国家机构,最初和佛教,道教都没有关系。

“寺”最初是指国家的某种部门,比如“鸿胪寺”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外交部;又比如“大理寺”,好像相当于现代国家检察院和国家纪委的结合体。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到了汉明帝时期,从印度来了几个传播佛教的信徒,自称是印度的国师。汉明帝为了让他们留在我国,就给他们特意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部门,叫“白马寺”。功能是传播佛法思想,进行著作翻译,组织佛教活动等。于是洛阳白马寺就成了中国第一个佛寺。后来建立的佛寺,都取白马寺的“寺”这个字,表面其佛教身份。逐渐“寺”这个字的主要意思,从国家机关变成了一种佛教的活动场所。

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专门审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详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它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称为“寺”的机构还有: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机构)。

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范仲淹、朱熹、王阳明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

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已。这就好比现在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的人高明,就好像当老师未见得一定比其他职业知识渊博,这是同样的道理。

“庙”的话本来是指“皇帝的权威,通过祭天的仪式,得到了上天认可”。所以自古皇帝都有“庙号”。逐渐人们用“庙”这个字形容国家建立的用于“祭天”,“祭地”,“祭神”的建筑物。后来又引申为对祭拜各种“地区性神鬼灵”的建筑物的称呼,比如“城隍庙”,“龙王庙”,“土地庙”还有咱们的“七曲山大庙”等。

的历史比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现在人们一般把寺和庙组合起来读,称为寺庙,寓为佛教活动场所。但是在历史上这两个字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寺”是指官府,“庙”是指祖庙。后来,“寺”专指佛教的场所,供奉的是“佛”;庙则是指一般的庙宇,供奉的是“神”,或祭祀人们敬仰的已经逝去的圣贤。

最早的“寺”是指官署,是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鸿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等。而“寺”作为佛教的寺院,是从东汉开始的。相传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至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再发展到后来,不管是为外国僧人还是为本国僧人所修建的住处都被称作寺了。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寺的建造越来越多。唐朝诗人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寺院在中国繁荣的真实写照。此时,寺院原有的机构职能逐渐淡化,佛教气息日益浓厚。在以后的时间里,尽管有些官署仍称作“寺”,如专管刑狱的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为大理院,但“寺”作为官署的影响并不大,在人们的心目中,“寺”早已成了僧人的住处和烧香拜佛之地了。

庙的历史比寺早,最初是指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晋人崔豹《古今注》云“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灵貌也。”庙是貌的谐音,古人认为在这里能够见到祖先之容貌,故把这样的建筑称为庙。

在秦汉时期,庙祀的对象已经极大地扩展了,“庙”的社会文化内容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庙已经不单单是祭祖的场所,其祀神和纪念前贤的内容越来越突出。前者如“城煌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等;后者如“文庙”、“武庙”、“关帝庙”、“岳庙”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庙祀越来越多地表达了人们对于忠孝、信义、前贤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承载了十分强烈的精神寄托。

了解寺与庙的历史来源后,可以发现任何事物都是有转变的过程以及美好的寓意,所以不必纠结是寺还是庙,它们都是构成中华灿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尊重以及传承这些美好的文化。

佛教远离尘世的特性使得很多寺庙修建于偏僻险要的山野,看似岌岌可危的建筑,却能屹立千百年而不倒,这不得不感叹古人智慧的伟大,这6大险要寺庙,绝对能让你惊叹不已!

塔云山金顶观音殿

塔云山金顶观音殿被称为天下最险道观,无论是从工艺还是建筑难度上,可谓是鬼斧神工。

凌空翘首于万仞绝壁之上,三面悬于万丈深渊,是用4根石柱插入石缝,仿若云端上的仙景。

观音殿虽不足6平米,但那一千六百多米的山顶高度,足以让它仙气缥缈,盛气凌人!

登上这金顶,就有一种畅游天宫中的感觉,将山底下的美景全都收入眼里。

山西浑源悬空寺

据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是一位叫了然的和尚设计所建,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千百年的沧桑让悬空寺曾经遭受多次地震,却安然无恙,更是被著名的国际周刊《时代》选为世界十大最不稳定建筑。

虽然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它是由十几根碗口粗的立木支撑起来的,其实在道下面的立木可以轻易地被晃动,根本没有起到支撑作用,在悬空寺建成时,这些木桩其实是没有的。

摄影 镜头记忆

真正承托重量的是27根悬臂梁,这些悬臂梁都是由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制成的,质地坚硬,使用之前事先用桐油浸泡过,能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

雪域山巅的雍仲苯教——孜珠寺

在昌都丁青有一座连藏族人都感到陌生的寺院,很多人都只闻其名却不知道它在哪,它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它也是全藏区最大、信徒最多的苯教寺院。

由于历史的原因,苯教这个曾经一度掌握过西藏政教大权的原始宗教,后来不得不让位于佛教,到偏僻的地方隐藏起来,这使丁青成为苯教寺庙和教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地区。

孜珠寺活佛丁真俄色曾说过:“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缘分的人……” 即使是西藏本地人,也很少有上过孜珠寺的,因为它太过偏远和险峻。

以前,从山脚到山顶骑马需要大半天时间,现在虽然修通了一条简易公路直达寺庙,但也只能在天晴路况好时才能通行。

孜珠寺也有个规模相当的天葬台,并且这里的天葬是不允许外人看的。

梵净山金顶

梵净山金顶,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饭用的甑子,又像云海中高高耸起的一只巨大的惊叹号,奇险无比。

在金顶一座天桥飞驾两山,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现在佛)释迦佛、一边供奉(未来佛)弥勒佛。

在明清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佛教名山,每年都会有人来这里虔诚烧香拜佛。

因山势陡升,风向变化极大,垂直上升气流明显,因此风云奇幻,成为梵净又一大奇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陕西佳县香炉寺

香炉寺,因其山下那刀劈斧削般的巨石形如香炉,所以得名。

寺庙亭堂跟石头城最外围的绝壁仅隔着几米远的距离,它独自矗立在一块周长15米左右的巨石之上,通过一小木桥与石头城连接。

这座建于明朝的小小寺庙,在泱泱佛教的中华大地,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却像一颗珍珠、一颗钻石,夺人眼目。

摄影 李念

从香炉寺望向西南的方向,突兀着屹立了一块狮头巨石,因为四周无物,只有这一块巨石矗立,就好像是天外飞来之石,因为人们也称“飞来石”

河北承德 双塔山

这两座千年宝塔坐落于承德市区的西南方向。在那里有两个巨大的岩柱排列,岩柱高耸陡直,在两柱峰顶又各有一座砖塔,所以这两座岩柱被命名为双塔山。

在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便提到了双塔山,他在书中写到,乾隆五十五年的时候曾经命守吏修建木梯,登顶查看过。

由于历史典籍的缺失,砖塔内许多的文化现象现在也无从考证,至今砖塔留给世人的仍是一个个待解之谜,也许在以后会有定论吧。

北峰较为粗大,南峰则上粗下细、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两座石峰四面均为陡峭的丹崖绝壁,高不可攀,近代以来尚未有人仅凭人力成功登顶。

这些寺庙您去过哪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