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讲《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此人以悲剧收场,复国的梦想也化为泡影。对于此人的遭遇,有人用15个字做了注解,即便是在现代,这15个字描述慕容复的经历,也是值得深思的。
慕容复其人
慕容复出生在武学世家。他的祖上全部是鲜卑族。这个家族非常有名,出了很多人才,不过,这些人才中有突出成就的不多。
历数慕容复家族,到慕容复父亲慕容博时,他为了复兴大燕,让少林寺和契丹武夫反目成仇,为掩人耳目,他在家中装死,后又隐藏在少林寺中,最终大彻大悟。
慕容博是放下了一些,可是在他的教育下,复兴燕国的任务落在了慕容复的肩上。慕容复一生以此为最大目标。
为了光复大燕,慕容复勤奋学习各种武功,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一定回报。慕容复少有所成,名震江湖,他和乔峰齐名。南慕容、北乔峰这两座高山一起矗立在中原武林,成为当时两大高手。
然而,此人的性格又决定了他并不会有多少建树。他虽然勤奋好学,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但这背后却是孤傲自信和目中无人。
在金庸的笔下,无数次写慕容复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此人不但急功近利,而且没有远大目光,这种性格因素导致慕容复的悲剧。
慕容复的悲哀
慕容复从生下来开始,就成为了慕容博实现复国梦想的工具。在他父亲的眼中,慕容复出现的任何有阻碍实现梦想的举动,都必须消除。
这种情况下,慕容复渐渐失去了自我,他所有的努力,都不是为了自己,全是为了父亲的复国的梦想。
为了目标,此人没有感情。这从苦苦追求他的王语嫣身上就能看出来,慕容复不会在儿女情长上面缠绵,所以他根本不会喜欢王语嫣。
这一点上来看,慕容复的一生注定是孤独、悲惨。
人情冷漠,导致慕容复没有爱情,昔日对他忠心耿耿的兄弟也都离他而去,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慕容博作为一个父亲,他进入少林寺大彻大悟,而慕容复呢,在复仇的路上越走越远,一生带着自己的皇帝梦走向了癫狂。
造成慕容复悲剧的两大因素
慕容复性格的养成,和其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复仇的目标让慕容复活在父亲的影子中,他所受的教育必定是高压教育。
也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式,父亲的严格严格要求,让慕容复变成了一个孤傲自闭、冷漠无情之人,心理和人格发生了严重畸变。
除家庭教育之外,慕容复的失败也离不开外部条件。燕国早已灭亡多年,慕容家族也已人心涣散,想要复国也根本无人支持。
再者,慕容复鲜卑族身份对他也非常不利,中原武林人对慕容复甚为不齿,所以,在复国的过程中,大家不会信任他。
各界人士都将北宋视为正统,根本容不下慕容复要恢复的燕国。所以,他的梦想只能是一个泡影,而慕容复本人也成为了父亲慕容博完成梦想的一个工具,一个牺牲品。
慕容复的这一经历,现实生活中也不在少数,多少父母辈为了自己的梦想,将孩子置于高压之中,最后导致悲剧。慕容复的故事,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有所反思。
金庸老先生深谙儒释道文化,通过慕容复这个人物,他给我们揭示了其悲剧是由急功近利、贪功败德引起的,金庸通过武林的纷争,民族的战祸,来揭示贪欲的危害。所以对金庸的小说,有人用这样15个字描述:“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余都是真的。”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阅读金庸老先生的武侠作品,我们在沉醉于刀光剑影的同时,还需要在热闹的江湖,凄美的爱情中,来观看书中的细节,那些文字中显现出的人性和人心才是永恒的,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