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四川绵阳东辰高级中学仙海校区一学生家长投诉称,该校无论是食堂还是小卖部,均采用刷脸消费,不仅强制学生办理人脸识别协调账号,且每位学生每年须支付150元平台服务费。
当地有关部门调查后称,该校刷脸消费系统是免费开通,学校未单独收取费用。相关平台则表态,刷脸系统收费是基于家长自愿办理的校园通讯卡,若不办理号卡,则不收取任何费用,学生可以在校园正常刷脸消费。
家长的投诉虽然有了官方回复,但仍有诸多疑问没有解释清楚:倘若刷脸系统收费是基于家长自愿办理的校园通讯卡,为何涉事家长称该校老师在家校群明确告知家长,如不尽快缴费,将影响孩子在校食堂等的正常消费、后果自负?办理卡号后收取的150元服务费,提供哪些服务?
再则,在中学校园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进行刷脸消费,也值得商榷。众所周知,人脸识别技术涉及生物特征信息的收集与存储,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将对学生的个人隐私构成严重威胁。中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其在校园里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内容都十分有限,有必要大费周章搞什么刷脸消费,用学生卡刷卡消费不是很方便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绵阳东辰高级中学闹出的“刷脸消费风波”并非孤例,而是在全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推进中,又一起走偏了的实例之一。据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通报,2021年,山西某中学与当地运营商合作,强制学生交费办理电子学生证。事后,该学校受到了当地纪委监委的查处。
智慧校园建设的初衷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校园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智慧校园建设在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优化学生服务体验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屡屡出现跑歪甚至变味的做法。
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也引发了师生及家长的不满。而强制学生开通人脸识别系统,更触及了公众对于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敏感神经,再一次暴露了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一言以蔽之,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师生意愿,也要注重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切忌用力过猛,唯其如此,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