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比李嘉诚还有名,东西只赚1毛钱,几乎家家都用,如今做到3亿

2023-11-14     千年史馆

原标题:此人比李嘉诚还有名,东西只赚1毛钱,几乎家家都用,如今做到3亿

提起中国的“亿万富翁”都有谁?恐怕多会说是“马云”、“王健林”、“李嘉诚”等,也不奇怪,这些人一个个少则百亿家产,多则上千亿的身家;但是还有一个人,虽然没马云、李嘉诚的钱多,但也算是亿万身家,可是名声却比“李嘉诚”响亮的多。在中国提起“李嘉诚”,可能一些老辈人真不一定知道;但是提起“王守义”和他的十三香,试问哪个中国人不知道?

可在1959年那个天寒地冻的大雪天,“王守义”却攥着他的十三香配方,躲在街角痛哭流涕。那年月正是大饥荒的时代,包括“王守义”在内,一个个饿得前胸贴后背;而当时的“王守义”更加困难,一家老小都挣扎于死亡线上。“王守义”自认为身无一技之长,唯一的宝贝就是一张祖传配方;说起“香料”并不少见,但“十三香”却不是一般的佐料,而是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宫廷秘方。

“王守义”的爷爷曾是宫廷“御膳房”的人,后来清廷倒台,他爷爷就趁乱将“十三香”的秘方带出了宫;说配方珍贵,是因为这种“香料”从1107年的宋朝开始,一直都是宫廷“御膳房”的不传之秘,传至“王守义”没有一千,也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十三香”的秘方虽然珍贵,可在当时来说却几无用处;因为正闹饥荒,家家都揭不开锅,就是有吃的也是生吞硬嚼,谁还想着再用香料调剂一下味道?

可此时的“王守义”已经穷途末路,眼看着一家人要被饿死,唯一的资源就是这张“十三香”的配方;后来“王守义”还是下定了决心,自己找材料调配了三斤“十三香”,并挑着扁担开始沿街叫卖。果不出所料,这三斤“十三香”根本没人买;“王守义”不甘心,开始从老家出发,挑着扁担一路北上,硬是凭着一双脚吆喝到“石家庄”,然后又南下,又一路吆喝着步行回河南“驻马店”的家中,这条路一走就是近十年。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十三香终于有了买家,当时的价格是一包“1毛钱”;就这样,“王守义”的十三香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买家络绎不绝,再到老主顾听到他的吆喝声开始邀朋唤友的一起买。“王守义”的扁担越来越重,但在外走动的时间却越来越短,往往一扁担几十斤,出门不到一天就全卖完了;生意好了,“王守义”总该安心做生意了吧?

可他没有,“王守义”又开始研究起自己的十三香。所谓的祖传“十三香”,顾名思义是十三种香料搭配而成;可通过“王守义”的实践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多种其他香料,原料已达二十余种,名字虽然没变,但“十三香”却是越来越香。后来“王守义”的生意越来越好,最后竟然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于是“十三香”也成了定点摊售;生意好了就有人眼红,开始有其他调味料也打着“十三香”的招牌售卖。为了诚信经营,“王守义”还专门刻了一枚火漆印,在每一包十三香的封口处都摁上带有自己名字的印戳。

随着“王守义十三香”的美名越传越远,“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潮却又席卷了中华大地,而“王守义”也再次回到了原点;直到15年后的1984年,在二儿子“王银良”的一再劝说下,“王守义”这才大着胆子从操就业。当时为了重新创业,“王守义”父子拿出了100多块钱的所有积蓄,在家中建起了一个家庭式作坊;与此同时,他们还向政府申请了“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而“王守义”又开始了沿街叫卖的生活,不过这次身边多了两个儿子。

重新创业就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王守义”开始全年无休,每天凌晨4点起床,扯着嗓子吆喝一天,回到家中甚至连话都说不出,只能给家人打手势;就在这年冬天,临近年关时河南下起了鹅毛大雪,“王守义”想过年家家都要包饺子,正是“十三香”的旺季,于是还特意招呼儿子帮自己一起卖;可出乎意料的是,大雪天集市上少有路人,“王守义”和儿子转了一天才挣到1块钱。雪越下越大,“王守义”和儿子不得不找个屋檐避一避;儿子困顿的依偎着“王守义”睡着了,而“王守义”却攥着自己的十三香泪流满面。

时间一年年的过,“王守义十三香”的品牌也重新站了起来,此时家人开始劝中年的“王守义”别挑着扁担四处走了,还是定点经营的好;“王守义”却没答应,他的理想是让他的“宫廷”十三香变成人人心中“家”的味道。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如今做菜用“王守义十三香”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同时,“王守义”也开起了工厂,可他自己却拄起了拐杖,而十三香的利润还是1毛钱。

到如今,“王守义十三香”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员工2000多人,总资产达到了3亿多元,年纳税在1000万以上;厂里的员工几乎都认识“王守义”老人,因为他总是带水果给工人们吃,并连带说一句“进了十三香的门,就是一家人”直到2003年,老人含笑离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4ace39019cd9ee02babc9108cba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