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真可爱的代表,但如果在孩子前面加个“熊”字,恐怕就是人人避而远之。
这不,前几日在某省主干道上,俩熊孩子在车行道上来回追逐打闹,不知道是比谁的命大,还是考验哪个司机能够眼观六路。从监控中看到,这俩熊孩子3分钟内来回横穿马路13次,最后一次终于被一路过的小车撞到。
这一回网友纷纷站在司机这方:真不怪你,这俩熊孩子是“逼”着人犯罪啊!我们要保护司机!
编辑
幸运的是,孩子及时送到医院,安然无恙。但我觉得如果家长不以此为戒,加以教育孩子规矩意识,孩子的这次事故一点都不幸运,反而会被孩子“骄傲”地列为自己的光辉历史:“你看,我被车撞了都没事,以后还怕什么事!”
什么样的孩子算“熊孩子”?
熊孩子最早出现于网络流行语,一开始算做一种“昵称”,可当熊孩子熊的程度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增加,大家对熊孩子的态度产生转变。熊孩子具体表现归纳起来就是“听我的”“我说的算”“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他们没有意识到什么叫行为规范,只做自己感兴趣和想做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一生长特点,很多家长就为孩子找借口开脱“他还是个孩子”。可中国有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熊孩子小时候的确犯的是芝麻点大的小错,可家长不加以规范,熊孩子总会长大变成熊大人,犯的错也会越来越大。
想要孩子不变成熊孩子,家长在家中不能过度溺爱孩子,要有统一的教育原则,绝对不允许孩子做违规的事情。也许这样的要求较为苛刻,但重点不在于真的让孩子去遵守家庭定制的某些规矩,而是要树立孩子讲规矩的意识。
当然,在制定原则的时候家长也要民主,与孩子一起商量建立双方都同意的“规章制度”,在建立规则的过程中,告诉孩子建立这一条规矩的意义所在,希望孩子能够变成什么样。
除此之外,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只有孩子需要遵守规则,家长同样需要,重点就在于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演示”给孩子看,什么样的行为才叫遵守规矩。
现在社会上又很崇尚归还给孩子自由,不能过度“绑架”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可这前提是,只有守规矩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