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文放在崖壁上的蜂桶
朱德文向记者介绍他的岩峰养殖
蜂箱中的蜂巢蜜
骑着摩托车去放蜂桶的朱德文
记者 俞晖
汇川区沙湾镇建设村和平组的养蜂人朱德文靠山吃山,用传统方式养蜂酿蜜,成为带动村民勤劳致富的好榜样。在今年举办的汇川区第七届创业大赛上,他荣获优秀奖。
日前,记者沿着崎岖的山道一路前行,来到朱德文的养蜂基地。
结缘养蜂行业
建设村四面环山、生态完好。清晨,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绕在宁静的村落间。村旁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在对岸半山腰的崖壁上,一个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悬挂着,一群群蜜蜂忙碌地飞进飞出……
“蜜蜂爱干净,我把打扫过的蜂箱喷点糖水,放在崖壁上。过段时间就会有蜜蜂来安家、酿蜜。”朱德文跟记者介绍。
朱德文今年46岁,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撒手人寰,为照顾家庭,他辍学在家务农。“除了种植稻谷、玉米,我还养鸭,售卖鸭蛋的钱用来贴补家用。”朱德文说,没想到的是,后来自己却因为小小的鸭蛋,走上了养蜂道路。
原来,1999年前后,同村一位姓周的养蜂老人隔三差五会找朱德文买鸭蛋,念及老人独守深山、生活清苦,朱德文时常半卖半送。一天,老人为了表示感谢,带来一个蜂箱。“小伙子,你跟蜜蜂一样踏实,如果感兴趣,你就自己养箱蜜蜂,酿点蜜喝。”老人还将多年的养蜂经验一并传授。
接触养蜂后,朱德文不断四处咨询、学习养蜂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发展起自己的第一个养蜂基地。
并非一帆风顺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要把蜂箱安放在崖壁之上?其实是为获得充足的阳光和温度,以及遮避风雨。虽然很多人都害怕蜜蜂,但对于蜜蜂来说,它也害怕人,所以将蜂箱悬挂于高处也可避免蜜蜂受到惊吓。
通常蜂箱由一段段挖空的木头做成,重量不轻,一个就有好几十斤,安放时需肩挑手扛,稍不留神后果“会很严重”。一次,朱德文在山路上滑倒,蜂箱差点砸到脑袋,还有一次弄伤了鼻子。
“养蜂基地目前有100多个蜂箱,遍布在周边30公里内,需每天巡查和定期打扫,不然要生虫。”朱德文说,山路崎岖,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再往山里走,就要靠人力了。
养蜂人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毕竟蜜蜂是带有毒性的。一次,朱德文在取蜜时被马蜂蛰到,头上肿个大包,全身起疙瘩,情况危急。他赶紧去找当地的乡村医生打针,10多个小时后才慢慢恢复,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养蜂不仅是技术活,还要靠天吃饭,去年因为雨水多,只收到100多斤蜜。”朱德文感慨地说,养蜂和过日子一样,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今秋喜获丰收
与蜜蜂打了20年交道,朱德文对蜜蜂的习性了如指掌,“中蜂个头较小,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喝了酒的人可别靠近,不然会被蛰的。”
“蜜蜂属膜翅类昆虫,它们喜欢过群居的生活,是昆虫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蜜蜂分为蜂王、工蜂等几个不同阶层。其中蜂王地位最高,在一个蜜蜂群体中,只有一个蜂王,蜂王专门负责繁殖后代,因此食物也很特别,为皇浆,也称蜂王乳。工蜂则注定一生下来就要工作,为蜜蜂王国所有成员提供足够的食物—— 花蜜和皇浆。”采访中,一提及蜜蜂,朱德文总能侃侃而谈。
在朱德文看来,养蜂是农民的一条致富好门路。“我说直接一点,养蜂一箱可比养猪一头。”在大山深处的蜂箱旁,朱德文一边说,一边用小刷子轻轻地将手臂上的蜜蜂往巢里赶。今年中秋节一过,他养的100多桶蜂就可以取蜜了,保底产500斤蜂蜜,按目前的市价200元一斤计算,如果全部售出的话,收入应在10万元左右。
致富不忘乡亲
目前,朱德文生产的蜂蜜产量不断增加,而且质量上乘,受到顾客青睐。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正是因为产品口碑好,在没有打广告的情况下,他的客源稳定,老顾客年年回购。此外,朱德文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乡亲加入养蜂队伍,脱贫增收。目前,他成立的德文中蜂养殖场,吸纳了十余户农民加入。
此次采访,同行的还有汇川区就业局局长熊锡康,创业指导专家娄艳雪。他们专程前来,意在帮助朱德文下一步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
娄艳雪说:“朱德文非常认真,每次参加市、区组织的SYB创业培训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习,从不迟到、旷课,即使头一天晚上家中有事,第二天一早也会骑着摩托车准时赶到城区。这次前来,真正体会到朱德文养蜂的不易,还知道了他很多背后的故事。”
酝酿甜蜜王国
细细品尝朱德文调制的蜂蜜水,甜蜜中透出丝丝苦味,这是什么原因呢?
“沙湾是个养蜂酿蜜的好地方,山高林茂、僻远幽深、气候宜人。”朱德文解释道,他安放蜂箱的地方都是精挑细选的,周边生长着天麻、黄连、五倍子、菊花、桂花等中药材。于花草间,不仅繁育着无数辛勤蜜蜂,也酿造出一箱箱好蜜。其中,药蜜可以卖到300元一斤,市场上供不应求。记者喝到的是药蜜中的黄连蜜,所以口感略苦就不足为奇了。
谈到今后的打算,朱德文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将在数年内打造自己的“甜蜜”王国,建设新的养殖基地,添置更多蜂箱。此外,他将把多年的养蜂技术无私传授给村民,为乡亲们致富提供帮助;同时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希望能把人们眼中的‘绿色植物生态’升级到‘绿色生物生态’。”朱德文说。
(责任编辑:卢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