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应是一场适可而止的退出

2020-02-17   愚伯的自留地

文:似水流年

图:来自网络


最近,看到一位网友的发帖,请求支招援助。她说老公是独生子,从小在婆婆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什么事情都是妈妈帮忙定夺。



本以为结婚后不一起生活,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终于可以自由了,可婆婆对儿子和媳妇的生活丝毫没有放松,她要了儿子家门的钥匙,隔三差五如入无人之境,有时过来送菜,有时过来洗衣,有时“视察”儿子和媳妇有没有好好做饭。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如今婆婆正式退休,这下好了,她几乎成了家里的常驻大使。帮他们买菜,按照自己的习惯帮儿子和媳妇收拾衣物、整理房间。如果遇到他们下班回家,还要不停地唠叨,嫌他们没有好好生活……


这位网友吐槽,下班回家,看到家里被婆婆收拾得变了样,或者看到婆婆在家里忙忙碌碌的身影,已从最初的温暖和感动变得越来越崩溃。


她说,现在下班不想回家,恨不得天天有小姐妹约饭,甚至宁可在单位加班。每次开门进家前她都担心打开门的那一刻,看到婆婆的身影。


她感觉那个家好像已经不是自己的家了,她已经完全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她不敢向婆婆提出自己的想法,免得落个“做了好事,不讨好”的下场。老公尽管也不喜欢,可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唯命是从已经成了习惯。



如今,这样的婆婆还真不少,特别是一些独生子的家庭。毫无疑问,这位婆婆的出发点是好的,她可能担心儿子和媳妇照顾不好他们的生活,想尽自己所能让他们生活的好些;也可能是想帮助他们做好家务,让工作了一天的儿子和媳妇轻松一点。儿子一直在她的羽翼下长大,


好像没有了他,儿子就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就会一地鸡毛似的。


其实,作为母亲,她一味地为孩子着想,一味地爱着孩子,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她参与儿子生活太多,已经严重打扰了儿子的生活。她不知道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你不可能把你理想的生活,把你的习惯强加给别人。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来暂时安放、休整那颗疲惫的心,以便再元气满满投入第二天的工作。


小时候,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被父母疼着、爱着、宠着、呵护着。父母就是搀扶他们的臂膀,是他们身体依靠的大树,挡风遮雨的大伞。



等他们羽翼渐丰,可很多父母依然不舍得放手。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接送孩子的的家长,看到孩子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孩子背上的书包卸下来,自己提着。学生高考结束后,父母背着沉重的书箱和被褥走出校园。填报高考志愿,仍然是父母自作主张,有的父母甚至和孩子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送孩子上大学,依然是父母背着沉重的行李,走进大学校门,然后替孩子忙着报名,领取各种生活用品。父母忙着劳作,一滴滴汗水摔碎在泥土里,可十几岁的孩子却不知道自家的地边,天天在家里享受生活。父母一日三餐端上饭桌,二十岁左右的孩子甚至不会使用煤气……


诚然,无论一个人多大,在父母眼里依然是个孩子。可这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独立生活,独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他不可能永远在你的羽翼庇护下生活,作为父母的只能养他小,而不能养他一辈子。


你给了他一对翅膀,就要给他机会让他学会飞翔,就要让他的这对翅膀锻炼得越来越强健,让他能够自如地在蓝天翱翔翱翔。


要想孩子能在这个多变而又残酷的社会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一定要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


做父母的不要过多参与孩子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人会说,我们积累了那么多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这些经验和哲理可以帮他们少走弯路。


其实,有些经验会因为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而失去意义,甚至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绊脚石。一些人生哲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悟得更深刻。


父母的爱,该退出的,一定要适时退出,不要让自己的爱绑架了孩子,成为了束缚孩子的枷锁。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一个父母都那么在意孩子的成长,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是每一位父母必做的功课。



爱无止境,适当地退出其实是一种更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