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有多好?俄售华导弹预警系统软件,敌导弹信息或可共享

2019-10-10     贞观防务

本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关于俄正在帮助中国建立导弹预警系统的表述引发了外界的巨大关注。

普京是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体会议上进行发言时做出的这番表述,俄媒体引用原话为“我们将在航天、军事技术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我们将帮助中国建造导弹攻击预警系统,这将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因为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这种系统。”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双方的这种合作呢?今天,北国防务就来说说这事。

俄军现役的“沃罗涅日”-M型预警雷达,该系列已经成为俄军导弹攻击预警力量主体。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但可靠使用,克里米亚也即将部署此类雷达

所谓的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期导弹预警系统,它的名头没有我们熟悉的陆基洲际导弹、潜射洲际导弹等这些核力量那么响亮,但重要程度却毫不逊色。假如你手上有大把的核导弹,这些“末日武器”该什么时候用呢?答案就在早期导弹预警系统身上。

早期导弹预警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对手的导弹动态,对对手可能发起的导弹攻击进行预警,一旦发现遭受攻击便能够及时还击。可以说,早期导弹预警系统和核武库两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核武库的打造和维护成本高昂,早期导弹预警系统的建设门槛同样不低,普京说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这种系统也不是瞎说。

美俄的预警系统各有特色,其中美国财大气粗以天基红外卫星系统为主,自身的地面雷达与盟友雷达联网为辅。俄罗斯经费有限选择了以地面为主,天基为辅。从公开的信息来看,我国的早期导弹预警系统的建设已经全面启动。系统将充分彰显我国的综合国力,技术上将吸收美、俄两国系统的有点,打造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预警系统。

中国的战略预警雷达已经投入服役,单论技术水平应该比俄军同类更高

那么,普京所说的帮助中国打造导弹预警系统是怎么个帮法呢?俄罗斯知名媒体《商业日报》给出了答案,该报的报道称中俄签署了价值6000万美元的合同,俄方按照合同将向中国提供战略导弹预警系统相关的“软件”,执行单位为“三角旗”州际联合股份公司和“彗星”中央科学研究所。这两个单位都是俄早期导弹预警系统建设的核心单位。

《商业日报》的报道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中国军工近年在航天、电子以及光学器材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预警雷达和天基卫星等硬件的打造上即便没有俄罗斯的协助也能够自给自足,在大部分子领域的技术水平上还领先一步、甚至好几步。因此,提供“软件”更合“情理”。

梅德韦杰夫走进“沃罗涅日”-DM雷达站参观

这种“软件”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支撑雷达、光学等传感器运作的后端软件,现代传感器在高度数字化后“软件”对性能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俄罗斯拥有长达数十年的运作过程中拥有深厚积淀,在算法处理方面还是有自己的长处。不过,这其实已经涉及到相关装备的核心设计,真要操作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其二,是指挥系统层面的软件建设,这更多的是融合处理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并进行决策。苏/俄在持续打造防空反导系统和核反击体系的过程中,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显然也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北国防务认为,第二种“软件”的可能性更大,并且这种“软件”很可能并不是以最终的“决策”为导向(毕竟也太敏感,且必要性不高),而是通过“软件优化”让两国的指挥系统能够以一定方式兼容,这样双方就可以通过数据共享拓展预警区域。此前,中俄通过“空天安全”系列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或许也已经明确了相关需求和技术规格。

“空天安全”系列演习应该让中俄对对方的导弹预警系统有了一定了解

如此的话,普京用“帮助中国建立”(导弹预警系统)这样字眼也就有待商榷了,毕竟我国早期导弹预警系统的核心传感器均系自主研发,只是现阶段还未尽完善,暂时通过俄方这一外部手段弥补不足。而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双赢,俄罗斯以地面为主的预警系统虽然相对便宜而且高效,但作用区域也局限在北半球,只不过当前主要的导弹国家都集中在北半球,这个缺陷也就不突出。双方如果数据共享,俄罗斯也够稍微弥补南边信息不足的缺陷,搞不好美国人的战略核潜艇跑去南太、印度洋呢……

但客观的说,如果双方真能够导弹预警信息共享,现阶段还是我们获益的更多一些,这也充分体现了中俄双方前所未有的合作水平和互信程度。在一些俄方专家看来,这是双方“不是盟国胜似盟国”的又一体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nJtvW0BMH2_cNUgz3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