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不听段秀实的谏言,泾原兵变发生后,自己成了丧家之犬

2021-03-07   老衲侃春秋

原标题:唐德宗不听段秀实的谏言,泾原兵变发生后,自己成了丧家之犬

段秀实年幼时读经史,被推荐为明经。

在唐朝,你要想做官,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通过明经的考试来取仕;另一个就是考进士科,来考取功名。

虽然都是考试,但相对来说,明经显得比较容易一些。

段秀实幼年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因为学明经,感觉他的朋友有些轻视他,这让他有些受不了,于是说:“凭着在古书中的搜章摘句,就是学了本事也不能为国立功。”

“及长,沈厚能断,慨然有济世意。举明经,其友易之,秀实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乃弃去。”(《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

说到做到,说完就放弃了。

放弃了国家考试,到哪里去混饭吃呢?

好在段秀实是官家子弟出身,家里还是有些门路的,他投笔从戎,于公元745年(天宝四年),来到安西节度使马灵察手下当兵。

在此期间,他跟随大军征战西域,参加了怛罗斯之战,随着战功的积累,到了公元762年,担任邠宁节度使判官,协助白孝德处理日常事务。

在这个职务上刚干了一年,763年,被白孝德推荐任泾州刺史。

当时郭子仪任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大使,并兼任河东副元帅,可谓是炙手可热。

郭子仪虽然位高权重,但治军很严,为人低调。他的几个儿子也在军队中任职。

当时三子郭晞在白孝德手下任行营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彬州(今陕西彬县)。

郭晞可不像郭子仪那样的军纪肃整,他的部下军纪涣散,常常违反军规,为非作歹。

一次,他的士兵在闹市公开抢劫,并撞杀了孕妇。

还有一次,十七名士兵到市场取酒,他们不但破坏了酒家的酿酒器具,还杀死了酒翁。

这些斑斑劣迹哪是官军应该做的事?简直就是一群土匪!

段秀实听说了此事,义愤填膺地找到自己的老首长白孝德。

那白孝德投鼠忌器,不敢得罪上级郭子仪。

但段秀实不在乎,他自降身份,请求担任都虞侯,前往郭晞的军营去处理此事。

段秀实一到那里,就将下令将违法乱纪的士兵悉数缉拿,宣布完他们的罪状后,全部都给斩首示众了。

段秀实的果敢行动在百姓中引起震动,大家都为他除害而拍手称快。

当然,这次雷霆行动,也在郭晞军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士兵们都觉这是太岁头上动土,于是互相串联,准备发动兵变。

段秀实一看引起了众怒,自己惹的祸只能自己来圆场了。

怎么能消弭危机呢?动硬的肯定不行,只能劝说主帅才行。

他解下佩刀,找到一个跛脚的老卒牵着马,前往郭晞的军营。

来到中军大营前,那些人看到杀害自己战友的仇人来了,都群情激奋,一个个披甲执锐涌出。

看到这阵势,段秀实不但不惊惧,反而捻须大笑着说:“杀一个老卒,用得着整这么大的阵势吗?今天我亲自把自己的人头送来了。”

“甲者出,秀实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头来矣。’”(《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

就这么一句随意的话,反倒把那些士兵给镇住了。

段秀实进入郭晞的大帐,见到主帅后,晓以大义,并说出这样纵容手下的危害性,特别提到将会影响郭子仪元帅的形象。

那郭晞也是郭子仪亲手栽培出来的呀,一听对父亲有影响,马上幡然悔悟,第二天一大早,跟随段秀实来到白孝德处,请求谢罪改过。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后,在地方混迹了30年的段秀实被调入中央,任检校礼部尚书,封爵张掖郡王。

由此,他有了在朝廷近距离接触皇帝的机会。

他有带兵的经验,所以当时看到唐德宗任用白志贞担任神策军使,训练出来的禁军是又少又弱,很替皇上担忧,他找到唐德宗,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今外有不廷之虏,内有梗命之臣,而禁兵寡少,卒有患难,何以待之?且猛虎所以百兽畏者,为爪牙也;若去之,则犬彘马牛,皆能为敌。”(《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

是啊,如今是多事之秋,外面有不听朝廷使命的叛贼,内有抗拒皇命的臣子,禁卫军太少了,如果出现突发事件,拿什么去对付呢?

并且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老虎之所以能让百兽产生畏惧,就是因为它有锋利的爪牙呀,如果去掉这些爪牙,那么猪狗牛马都敢与它作对了。

可惜唐德宗没有远见,他看不到潜在的危险性,所以,对段秀实的进谏,他并没有采纳。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后来段秀实果然是一语成谶,为了剿灭叛乱的李希烈,唐德宗准备派段秀实带过的泾原兵去剿匪,谁知道大军开拔到长安城时,发生了著名的泾原兵变,毫无思想准备的唐德宗不得已,匆忙中弃都而逃,那个狼狈劲,简直就像丧家之犬。

离开长安后,在一个叫奉天的小城中度过了三个月的流浪生活,直到李怀光的勤王大军赶来,消灭了僭越称帝的朱泚,唐德宗才得以回还。

痛定思痛后,唐德宗才体会到段秀实眼光的毒辣和远见。

“帝在奉天,恨用秀实不极才,垂涕悔怅。”(《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

但是再后悔也没有用了,因为段秀实在唐德宗逃跑后,遭到朱泚的杀害,他再也不能为他的大唐服务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