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许广平?文坛怪杰高长虹称鲁迅是呕吐的对象

2019-05-16   刘宜庆讲八卦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合影。

暗恋许广平?文坛怪杰高长虹称鲁迅是呕吐的对象

刘宜庆

没有恋爱的人,是生活的残废者。"这是高长虹的诗句。

真的是难以判断,高长虹是不是“生活的残废者”。高长虹有一个旧式的婚姻,妻子王者香(王巧弟)是个传统的女人。这位双眼皮、深酒窝、长脖子、身材苗条、聪明娇小的农村女人,得不到高长虹的欢心。她没有改嫁,与鲁迅的妻子朱安一样,照顾公婆,操持家务,老死在高家。1926年1月,高长虹回山西盂县老家看望生病的母亲,给了这位“妻子”两元钱。此后,这个孤傲、清高的怪杰再也没有回老家。

高长虹,写诗如狂飙突进!

“我呼爱人,爱人不应!”高长虹在莽原上呼喊。他有过三次暗恋,他的情敌一个比一个伟大!一方面急于挣脱旧式婚姻,一方面崇尚自由恋爱。然而,高长虹处于夹缝之中,这正是他的情感困境。

狂飙社高长虹暗恋冰心,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狂飙运动。他给冰心写情书,长达三年。冰心将高长虹邮寄来的情书,摞起来,卷起来,用绳子扎起来,沉甸甸的一大捆。高长虹赤诚的爱,用错了地方。冰心为了表示对吴文藻用情专一,冰心将高长虹的一捆情书,送给未婚夫。吴文藻乘坐海轮远航,在船头甲板上,读完一页,随手一丢,随风而逝,落入无尽的大海。不知这痴情的、滚烫的情书落入海中的美人鱼口中,会不会变成情痴?

这一段,不是刘老师的想象。出自鲁迅1929年5月22日到北平探亲时写给许广平的《两地书》。刘老师改写了一下。

刘老师好奇的是,鲁迅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如此猛料,还有如此曲折的细节?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是韦丛芜(韦素园的弟弟,读燕京大学)的爆料。

高长虹与许广平通过几封信。

在当时的文学圈中,有人认为高长虹暗恋只见过一面的许广平(鲁迅恍然大悟后,也是这么认为的),许广平与鲁迅确定恋爱关系后,高长虹与鲁迅翻脸,一度还发文咒骂“《坟》的作者还没有死吗”。在报纸广告上看到尊鲁迅为思想家的先驱,高长虹发出怪论,鲁迅是什么偶像,是呕吐的对象。此前,高长虹与鲁迅关系颇为亲密。鲁迅日记中写道:“夜买酒并邀长虹、培良、有麟共饮,大醉。”

也有人认为,高长虹的“月亮是”石评梅。高长虹暗恋女诗人石评梅。石评梅这一枚又大又圆的月亮,高长虹注定无缘与月亮出现在同一片天空。

石评梅心有所属,一番波折之后,与五四运动健将高君宇(热烈追求高洁的梅)确定恋爱关系。可是,高君宇在山西老家有旧式的婚姻,曾为此绝食抗争。高石之恋,注定不能双双飞,恋爱的翅膀被坠上一块沉重的石头。沉重,沉重,沉重到高君宇英年早逝。

1925年,石评梅在高君宇墓前。

1925年3月,高君宇病逝后,石评梅以泪为墨,写了一幅挽联: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经此变故,石评梅决定终身不嫁。高长虹追求她,但她的心扉已经关闭。终身不嫁,这终生太短暂,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突发脑炎,在协和医院病逝。只有26岁啊,一朵梅花凋谢于无常。朋友们将她葬于北京陶然亭高君宇墓侧。

明知道人生的尽头便是死的故乡,我将来也是一座孤冢,衰草斜阳。有一天呵!我离开繁华的人寰,悄悄入葬,这悲艳的爱情一样是烟消云散,昙花一现,梦醒后飞落在心头的都是些残泪点点。

我爱,这一杯苦酒细细斟,邀残月与孤星和泪共饮,不管黄昏,不论夜深,醉卧在你墓碑傍,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

一曲墓畔哀歌,回荡于天地之间。如今,陶然亭公园有高君宇石评梅雕像,历经岁月沧桑,这段凄美的爱情未曾褪色。

高君宇,一表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高君宇在五四运动期间,是北大学生会领导之一。他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学生,致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叱咤风云的人物。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并且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二大后,高君宇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在平定广东商团叛乱时,高君宇中弹,负伤作战。革命家的爱情,缠绵,热烈。“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高君宇写下的这首诗,正是他29岁激情燃烧的写照。

写诗,高长虹气势如虹。请读他的诗《给——》:

你的那一滴眼泪,/当我走的时候,/跃动在你眼里的,/我已经取了出来,/藏在我的心里。

应该是写给石评梅的。

高长虹的情敌如此强大,如此优秀,他并不知难而退,爱如大海波浪一般,一波一波不停息。如果暗恋许广平是真的,他是鲁迅许广平两地书、师生恋的背景板、电灯泡。他暗恋石评梅,在高君宇病逝后,追求石评梅,也没有迎来转机。他暗恋冰心,冰心在美国留学时,就与吴文藻确定了恋爱关系。人家明明有未婚夫啊,高长虹依然不屈不挠写了三年的情书。如果他得知冰心将他的情书送给未婚夫吴文藻旅途解闷,他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冰心吴文藻结婚照。

1929年6月15日,29岁的冰心与28岁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校园中的临湖轩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当证婚人。

对于暗恋冰心的高长虹来说,伤心总是难免的。经历了一次次情感的挫折之后,高长虹收敛起爱情的锋芒,投身于抗日救国活动之中。随后,去欧洲学经济学。抗日战争期间,高长虹在延安,抗战胜利后,他去了东北。

1954年,高长虹病逝,享年56。高长虹死后,出现在鲁迅全集的注释之中。一度被视为反动文人。历史终究还他真面容。这位怪杰在20世纪的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四卷本的《高长虹全集》2010年出版,他的叛逆与狂飙,他的耿直与孤傲,全在书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