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向列强们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大口径重炮在攻打坚固要塞防线的时候有着无可比拟的破坏性。在这样的思路下,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积极地展开了陆地重炮的研究,德国的“大贝尔莎”420毫米重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大贝尔莎重炮
“大贝尔莎”的诞生
“大贝尔莎”重炮,是应德军总参谋部要求展开的设计。按照要求,这种重炮要拥有巨大的要塞破坏能力,这就必须对口径进行加大;过重的火炮要能够方便拆解,在预设阵地进行组装;同时火炮的打击距离要足够远,至少要在敌方火炮打击范围之外,不然还没等火炮组装好,就被敌人用大炮给破坏了。
为了这个巨炮项目,克虏伯公司派出了老克虏伯的儿子菲利茨·克虏伯,由他组建团队秘密研发火炮,就算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对该项目也是知之甚少。
大贝尔莎重炮
该炮最大的问题就是射击时的后座力太大,如何才能降低到正常运用范围内;其次是火炮的战术机动性,这么重的火炮根本不能指望它像那些山炮一样,几匹骡马就可以拖着满地跑,只能尽可能提高这项性能。
1914年2月样炮制造成功,此时距离一战爆发只有约5个月的时间了。德皇参观了样炮的射击,对它的威力十分满意,但是当看到一大串蒸汽机车、汽车和马车运送着各种零部件,在公路上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时,德皇要求设计师继续改进,要火炮的机动能力提升,同年10月完成改进,但在此之前就已经生产出了8门。
大贝尔莎重炮的运输车队
一战初期德军占领列日要塞后,穿越广场时将火炮拆解成2个大件,用多达36匹马来拖曳它们,这还不包括火炮配套设施和炮弹等,这样的场景也是世界罕见了。
实际上该炮并非固定模式,它有公路大炮和铁路大炮两种,人们常说的“大贝尔莎”指的是公路版本,其实两种都应该叫这个名字。
大贝尔莎拆解后公路机动
公路“大贝尔莎”臼炮
公路“大贝尔莎”全重120吨(炮身加上炮车),火炮需要拆解成零件运输,也能分解成两个大件,在路况较好的情况下短距离机动。在预设阵地上需要事先浇筑钢筋混凝土基座,等高标号的水泥凝固后再在上面组装火炮。整套队伍,包括各种牵引车驾驶员、骡马驭手、机械师、炮手、警卫、指挥官等等,总共需要将近300人伺候一门大炮。
火炮口径420毫米,身管12倍径长度,正面有一面巨大的弧形炮盾,和一个巨大的助锄式结构,这个结构和火炮炮架并非固定,上有齿轮系统相互衔接,通过它控制火炮的方向射击角度,这和早期的克虏伯大炮,在炮架周边设置圆形轨道来实现火炮的方向调整是一个道理。
火炮组装
巨大的炮弹重820公斤,每次发射需要约200公斤的发射药,当逐一把弹头、发射药推入炮膛关闭炮闩后,炮组需要撤退至大约300米外,用专门的垫料护住耳朵等,然后通过电控发射。之所以这样谨慎的开炮,主要就是重达200公斤的发射药爆发时带来的巨大爆炸力,就像一枚重型榴弹爆炸,如果人员离得太近,震得内出血而死也是很正常的。
炮弹初速度400米每秒,最大射程14.5千米,因为炮弹飞行速度在不同的弹道阶段有所不同,飞行时间变得很长,在最大射程时大约需要60秒才能落地击中目标。火炮平均射速8发每小时。
组装火炮
该炮的使用十分繁琐,只能针对坚固要塞等特殊目标,从进入阵地,到组装好火炮,准备充足的弹药,这个过程需要好几天。作战时火炮也需要观测气球等支援,经过几轮射击校正,才能准确命中目标。
“大贝尔莎”的服役
一战爆发时德军手中已经有了几门“大贝尔莎”火炮,并且很快投入到烈日要塞的攻城战中。在观察员的指引下,巨炮一个一个的拔除了要塞各个堡垒,成为要塞攻坚战的典范。
大贝尔莎重炮
但是当战场进入僵持,双方都缩在堑壕中后,“大贝尔莎”重炮的发挥空间变少,即便是它的威力如此巨大,也难以有效地撕开对手的防线,该炮曾参与了凡尔登战役,但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战后期“大贝尔莎”已经不再适用于战场,最大的问题就是射程不足。一战后期许多火炮的射程都在增加,“大贝尔莎”已经不具备优势,容易遭到对手的反制。其次是空军的壮大,对于这样庞大一门火炮,加上几百人围着它运作,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攻击目标。
被毁的大贝尔莎重炮
况且一战中后期,实际上已经没有要塞那样的目标供“大贝尔莎”去打击了,用于常规的阵地炮战又不方便,它的退出也是情理之中。一战后幸存的“大贝尔莎”重炮都被销毁了,成为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