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谈丨王蔷教授致辞:第五届全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

2019-11-20   CERA播种阅读

在秋日的暖阳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了,在研讨会的现场我们感受到了老师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教学的认真。

有一些没能来到现场的老师也希望能够聆听专家们的发言,为此,我们特将王老师所致开幕辞整理成稿,供大家学习。

王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研制”课题主持人。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研究院、大会组委会,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与会专家和亲爱的老师们的光临,衷心欢迎各位的到来!今天站在这里,我非常开心也非常激动,从2015年至今,研讨会已经迎来了第五个年会。我们都知道数字“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五”象征美好与祝福,例如“五福临门”。此外,在时间历程上,它标志着一个发展的时段,例如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建国以来,已经是十三五了。所以,“五”既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

刚才我们在开幕影片中共同回顾了阅读大会的五年发展历程,第一届2015年是我们推进英语分级阅读的启动年,我们发布了“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研制”的课题成果,第二届,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背景下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第三届,我们进一步聚焦“中小学英语阅读素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再到去年的第四届,我们的视野不断扩展,开展了“学会阅读认识世界”的深入研讨,本届的大会主题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聚焦“阅读世界,书写人生”,将读写结合起来,为学生能书写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而进行阅读。可以看出,我们的大会在不断探索中逐渐走向更广阔同时也更深入的学术与实践领域,影响到了几乎全国所有省市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和教研员,不断有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还有深度参与中小学外语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的大学教师和研究者,推广英语分级阅读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通过英语分级阅读,爱上了英语,爱上了阅读,爱上了思考,爱上了生活,并在多个方面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让越来越多的英语老师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课堂,爱上了阅读课,爱上了挑战,爱上了研究,也在多个方面成为了更好的自己(the best loved self)。当然,站在这个五年的节点上,最重要的不是回顾过去,而是面向未来。肩负着全国这么多教师的期望,我们也更有压力和动力,去不断思考,如何才能突破传统的外语教育方式,给我们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我们推广英语阅读教育,其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新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相信,这些也是在座各位老师非常关心的问题。

确立目标与方向,我们首先还是要把目光投向未来,不仅从阅读本身出发,而是要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趋势,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阅读素养的发展,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全面的读写素养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信息技术素养发展等,因为这对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至关重要。这一变化的发生应该不是在遥远的未来,而是即将在未来的3-5年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的学生做好准备。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新锐历史学教授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也是《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与《今日简史》的作者(翻译版于2017年在中信出版社出版),想必很多老师都听说过这三本书。赫拉利教授在书中介绍了十万年前到如今的人类历史,也阐述了现在及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议题,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重建全球认同,如何应对未来?当然也包含我们正在面对的教育问题。面对AI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这个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当中,赫拉利教授说“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应该上哪些课,他们才能在接下来的三四十年里,不至于失业”。“目前最安全的一种投资,可能就是教会他们一辈子保持应变力,非常灵活且可持续地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和判断,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世界观”。从大趋势解析到我们的教育情境中来,这与我们国家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也与阅读教育的本质是相一致的。我们今天教授的不论什么知识,可能对于明天都已经是陈旧的。学科育人,就是希望能在学生心智思维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以学科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养成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对他们过好这一生至关重要的。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读写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一个人终身学习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阅读。而阅读中最重要的远不止于信息的传递,而是通过阅读,以及读写,让学生认识与感知世界,形成个人完整的世界观,达成学科育人目标。

同样,我们再关注一下与英语阅读直接相关的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在今年4月份发布了2021年的测评框架,其中新增了批判性思维的专项评价(PISA 2021 Creative Thinking Framework)以及信息技术专项评价(PISA 2021 ICT Framework)。在批判性思维测评的框架中OECD提到,“A fundamental role of education i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competences they need—and will need—in order to succeed in society. Creative thinking is a necessary competence for today’s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After all, children today will likely be employed in sectors or roles that do not yet exist, using new technologies to solve novel problems. Education for creative thinking can help young people to adapt to develop the capacities to undertake work that cannot easily be replicated by machines and address increasingly complex local and global challenges with out-of-the-box solutions.”PISA的思维测评也将采用以电脑为操作终端的,以论据为基础的(Evidence-centered)的论述型读写结合的题型。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并不是某一个测评的题型,事实上我们关注的是在时代和科技发展的今天,素养内涵的不断扩大,我们认识到读写、思维、信息技术素养均衡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趋势引领我们为未来设定目标,但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持续的改进才能让我们逐步到达目标。本届研讨会我们将紧扣上述发展趋势,让老师们能够带回一些重要的理念、研究的成果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在这次会议的主旨和专题发言中,将有多位专家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研究视野、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具体的教学途径及方法,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读写结合的教学意义与实施途径”的报告。明天李国芳教授的主旨发言将关注如何培养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阅读者与写作者。Peter Afflerbach教授将解析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动机和多元认知。还有明天上午罗少茜教授和陈则航教授的发言均是围绕思维能力培养。侯云洁教授也会从文本解读出发,引领读者发现世界,认识自我。当然,我们还有精彩的小、初和高共六节英语分级阅读研讨课的呈现和来自不同地区的团队和个人发言,希望参会的教师们能够体会到本次大会对未来的引领和多元素养的培养方向,让我们的教育没有偏离育人的方向和使命,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具有优势。

讲完了目标和方向,接下来我还想讲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上一届会议我们邀请到了国际读写协会前主席、主旨发言人Timothy Shanahan教授,Shanahan教授在会后跟我们的邮件往来中提及了在去年的会议中未关注到拼读教学的问题。语音意识与拼读能力的培养这几年也是学术及实践关注的热点,因此我想在此一并做个回应。不可否认,语音意识与拼读能力的发展对于阅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一点无论对于母语为英语还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孩子来说,都是有共识的。但在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上,目前在国际和国内都是存在争议的。老师们了解的比较多的方法是自然拼读教学法。自然拼读(Phonics)是母语为英语国家儿童学习形-音匹配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自然拼读大致可以分为分析式自然拼读教学法(Analytic Phonics Instruction)及整合式自然拼读教学法(Synthetic Phonics Instruction)。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而言,两种教学方法同等有效(Shanahan,2018)。美国阅读协会2000年发布的报告中肯定了拼读教学的作用,并提倡明确的、系统性的拼读教学(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Development,2000)。但直接将把英语作为母语的拼读教学模式移植到以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中,是否都合适,还需要很多思考和讨论。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具有更丰富的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在学习自然拼读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听说词汇,也具备前英语阅读的经历。在解决了形-音问题之后,读出音即可知晓单词的含义,也就打开了阅读的大门。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自然拼读前不具备同等的语言环境,因此即使完成了形音匹配,也并不了解词汇的含义。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校会专门用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专门带孩子攻自然拼读规则,教学重点在词汇的认读和拼写练习。基础性的拼读能力并非不重要,但如果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处理碎片化的规则,不能让学生更多感知意义,即使我们暂不讨论这样做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与学习规律,从以上讲到的育人目标来看,也很难说是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目标的。目前对于英语为外语的孩子如何培养他们的语音意识与拼读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还是缺乏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发展,我们的建议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把意义放在首位,让孩子在具体语境下感知模仿,逐渐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三,再进行必要的巩固性训练。我们的研讨会也将在今后逐步加大对语音意识及拼读能力培养的关注,希望专家们和老师们也能与我们一同积极探讨有效高效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除了在学术与实践领域关注趋势,脚踏实地之外,关注教育公平,推动欠发达地区的阅读教学一直是阅读教育研究院的重要使命和愿望之一。其实研究院这几年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教学经验、课例、案例和资源,也辐射了部分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比如我们的专项课题中北京昌平的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有更多更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无法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这一愿景,一会儿在开幕式上我们即将启动“播种阅读1+1”公益行动,旨在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将研究院这几年积累的资源辐射至乡村。

最后,回应一开始提及的问题: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我想答案也非常简单,就是把握准方向,脚踏实地。今天来到现场参会的都是全国各地优秀的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希望你们能够将大会上的收获带回至所在的地区,去影响更多的老师,为了孩子们,去创设英文阅读教育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