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学圈碰上科普读物,这么做让学生沉浸其中,学会共情!

2020-03-16   CERA播种阅读


课例来了


授课教师

乔璐洁,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初中英语教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期间曾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中国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术交流研讨会”教学课例一等奖、北京市中小学新任教师第二届“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二等奖、北京市初中英语“悦读”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和展示活动一等奖和最佳教学设计奖;在校指导学生参加 “2018年北京市初中学生朗读能力在线展示活动”荣获七年级市级决赛特等奖。


- 课例来了 · Vol.027 -

多维阅读第14级 Orphan Elephants


“第二届播种阅读优秀课例”评选活动

一等奖获奖课例


01

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该文本是“多维阅读”系列丛书第14级中的一本科普类读物,题目为Orphan Elephants,是一篇说明文,属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主题范畴,主题意义为“保护动物和尊重生命”, 全文字数约330词。


(1)[What]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动物”,文中不仅说明了小象妈妈对于小象成长的重要性、小象成为孤儿的原因和饲养员在孤儿小象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还讲述了饲养员对孤儿大象Dika实施救助的故事,以此引发读者对保护动物和尊重生命的思考。


小象出生后,应该由大象母亲进行哺育,并向大象母亲学习多种生活技能。但在长期跋涉途中,小象可能因陷入河流、掉入深坑的原因和母亲分开而成为孤儿或因其母亲被捕杀而成为孤儿。因此一些园区里的饲养员伸出援手,照顾这些小象孤儿,教他们喝奶和使用鼻子的基本生存技能并使用雨伞为他们遮挡烈日,直到它们能够重返自然。


文本还以Dika这头被救助过的孤儿大象为例,讲述它在回归自然的多年以后,因腿缠铁丝无法自救而再次回到园区向饲养员寻求帮助的故事。


(2)[Why]写作意图


作者通过介绍小象妈妈在它们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饲养员在园区中对小象孤儿的帮助,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小象在大自然中和妈妈一起成长和在饲养员帮助下在园区中成长的不同;通过描述大象Dika因需要救助而重返园区的故事,说明小象不会忘记曾经救助过它的地方,以此引发读者思考救助小象孤儿的目的和意义,深化保护动物和尊重生命的主题意义。


(3)[How]文体结构和语言修辞


本文一共有6个小节,各有小标题,图文并茂。该文在第一节介绍有关小象幼崽的背景知识,突出大象母亲对小象自然成长的重要性,并为后文做铺垫。在第二节介绍小象孤儿产生的几种原因。在第三节和第四节介绍园区里的饲养员对小象孤儿的照顾。在第五节和第六节,以被救助的孤儿大象Dika为例,介绍它回到园区需要救助的情况。


  • 作者在介绍大象相关知识及小象孤儿的情况时,使用一般现在时;
  • 在举例讲述Dika的故事时,使用了过去时态。作者在介绍小象背景知识时,用了学生未学过的名词calf和trunk;
  • 在介绍小象成为孤儿的原因时,用了动词cross、短语 fall into和表示被动的动词短语be washed down以及 be separated from;
  • 介绍园区里饲养员救助小象孤儿时,使用了名词keeper介绍饲养员的身份,用了名词tip, blanket, wild和动词短语take care of介绍他们如何照顾小象和如何教授小象生存技能;
  • 在举例讲述曾被救助且已回归野外的孤儿大象Dika的故事时,用了形容词alone和动词短语care for。此外,本文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较高,除了be washed down和be separated from以外,还有has been killed, was taken care of和were cared for。


学情分析


自然情况: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普通中学初二年级1班的学生,共32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为端正,学习热情较高,英语基础较好,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个别学生用英语表达能力偏弱。


已有基础:

学生在初一和初二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已学习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用法。学生能够使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图。在初一一年《典范英语》学习中,学生接触过文学圈阅读模式,能够完成文学圈角色任务。


可能存在的困难:

  • 学生对于被动语态不够熟悉,在进行转述表达时可能存在困难;
  • 学生在描述和表达文本内容和文本所表达的意义时,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
  • 部分学生对文学圈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或完成文学圈任务质量有待提高。


解决措施:

  • 在学生进行文本梳理时,教师将相关被动语态结构生成板书,关注形式和意义,为口头输出做铺垫;
  •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结构图梳理和整合文本信息,帮助学生有逻辑、有层次地进行描述和表达;
  • 教师做示范,帮助学生继续巩固文学圈的使用,并引导学生通过文学圈讨论完善自己的任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梳理并归纳文中关于小象孤儿的事实性信息,建构有关小象孤儿的思维导图;

(2)找出并归纳小象在野外生存和在孤儿小象在园区生活的不同之处、小象成为孤儿的原因;

(3)分析孤儿大象Dika的情感变化,并找出依据;

(4)谈论关于本书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观看本书图片,口头回顾本书主要内容;

(2)通过文学圈小组共享和讨论,完善对文本的总结摘要、表达个人的读后感受、整理相关的拓展信息和分享提出的疑问及回答;

提出保护动物的具体行动建议,谈论自己对动物保护和尊重生命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梳理并归纳文中关于小象孤儿的事实性信息,建构有关小象孤儿的思维导图;
  • 分析孤儿大象Dika的情感变化,并找出依据;观看本书图片,口头回顾本书主要内容;
  • 通过文学圈小组共享和讨论,完善对文本的总结摘要、表达个人的读后感受、整理相关的拓展信息和分享提出的疑问及回答;


教学难点


  • 谈论关于本书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观点。
  • 提出保护动物的具体行动建议,谈论自己对动物保护和尊重生命的观点。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视频为第二课时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学案展示



2

专家点评


优点:

  1. 文学圈活动有特色。
  2. 由学生说明任务要求能够保障落实,小组活动时,角色之间有互动,学生有生成,主体落实较好,任务情境创设自然真实。


建议:

  1. 教学流程图不完整,回顾故事的环节还未能结构化。
  2. 对故事的内化不太充分,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