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不能只盯着血糖变化

2019-07-12   中原健康问答

——孟长海/文

糖尿病现在基层比较多,这与生活方式改变,寿命延长、基因遗传等有关,但问题是三四十岁发现的病人,也开始吃药,打针,或吃药加打针,这个周期确实长了。人类有没有办法摆脱针药的压力呢?

我觉得这应该成为人类糖尿病防治的必须目标,而这个目标有什么原因实现不了呢?

观念是重要的因素因素,过去好长时间的宣传和教育,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而终生性疾病似乎要求等同于终生服药。如此逻辑下,怎么去突破呢?而西方医学的标准一直坚持这样的逻辑,我们主要是附和。

这里他们的依据是糖尿病胰岛分泌激素的问题,通过生态细胞学坚定的认为这是根本原因,病源所在,但疏忽了胰岛素高低与外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很多时候,这个外围是根本问题,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血糖的控制并不是只有药物或打针一个方向,特别是对于胰岛素还有分泌或者抵抗的情况。一些人减肥后血糖正常、一些人控制饮食后正常、一些人改变了焦虑的生活方式正常了、一些人改变了性格也可以正常,而这些方式的选择很多是自然疗法,比如跑步、节食、减肥,或者服用一些中药、药茶等。而农村中很多发现的往往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糖尿病防治过去讲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教育、检测,实际上核心是教育。教育是一个带有预防治未病价值的有效方式,对于糖尿病早中晚期都有重要的意义,可惜很多时候做的并不够。见到了不少的病人,只要一次血糖高了,基本上当地就开了降糖的药物,这其实不好,忽略了人体自身的修复和改良,应该给他们缓冲一到两月,很多人在这其中改良了生活,血糖正常。对于一些病人,只要血糖控制不住,直接就胰岛素了,这个在西方没有问题,但是在中国并不符合国情,能口服还是口服为好,但为什么控制不住呢?很多时候是方法不对,药量或者服药的坚持不够,或者没有用对药。有些控制血糖胰岛素一天打到了40以上,血糖竟然纹丝不动。这肯定是用药不当所致,同时也要观察他们饮食的控制情况。

当下基层很多病人需要一个规范的指导,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一方面是基层缺少内分泌专科的医生,另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身体的疏忽大意。有时候看似都有健康的档案,但这种档案的建立并没有根本的解决问题。就如一天四五十单位的年轻病人,如果再控制不住,他们该怎么办?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自身具备的潜能,特别是农村,高血糖的发生有环境变化的重大关系,对于家庭生活改善后饮食结构的变化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改良,不然单纯的眼睛盯着血糖,而这边并没有为控制身材、控制饮食、降糖减油控盐做出努力,那么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