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的袁女士在当地医院检查出子宫上长了一个肿瘤,慕名来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妇科准备做手术,但在完善术前检查的过程中,增强CT发现了一个更加紧急的疾病——脾动脉多发动脉瘤。妇科医生当即请放射介入科张凯医生会诊,张凯医生详细查看了患者的增强CT后说到:“幸亏发现得早,脾动脉上长了两个动脉瘤,远端较大的一个随时有破裂出血、危及生命的可能,需尽快手术处理。”
“脾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性疾病,与大家所熟知的脑动脉瘤类似,只是位置不同,可以理解为车胎上鼓了一个包,一旦局部压力过高就会出现‘爆胎’。脾动脉瘤也是这样,一旦破裂,会出现腹痛、休克和腹腔内出血等急性征象,风险极大,常被称为‘腹部不定时炸弹’,故一旦发现需尽早处理。对于这种脾门处存在动脉瘤的传统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切除动脉瘤及整个脾脏,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且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切除后人体免疫力会大大下降。可以采用微创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股动脉穿刺引入导管,应用弹簧圈将动脉瘤的‘入口’和‘出口’堵住,在解除破裂大出血的风险的同时还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而且创伤小、保留器官!”张凯、张文哲医生向患者家属解释。家属听后表示理解病情,也非常配合,同时考虑到若先做肿瘤切除手术的话,体内有一个“不定时炸弹”未处理,麻醉风险比较高,而且术后疼痛引起血压升高,也会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故家属商议后,决定尽早行介入手术,处理掉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一切准备就绪后,介入手术开始,股动脉穿刺置鞘,引入导丝和RH导管,成袢后钩中腹腔干造影,看到脾动脉明显迂曲,远端脾门处有一较大动脉瘤,脾动脉主干中段有一较小动脉瘤,与术前CT提示一致。交换Cobra导管插入脾动脉并变化不同角度多次造影,脾动脉走形和两个动脉瘤的情况显示的更加清晰,但却发现了一个相当麻烦的问题——脾门处较大动脉瘤直接发出多个分支!
(脾动脉造影显示脾动脉走形迂曲,可见两个动脉瘤;多个角度显示并引入微导管证实脾门处动脉瘤直接发出多个分支血管)
造影图像与术前预想的有很大区别,脾门处动脉瘤远端没有主干,只能分别进入每个分支进行栓塞,这样才能使手术效果达到最好。“这手术不好做啊!”, 影像科主任赵鑫看到造影图像后对张凯、张文哲、任红瑞三名医生说,“进入每一个分支都要经过瘤腔,不容易完成超选,而且反复的瘤腔内操作也会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所以操作一定要轻柔。”在赵鑫主任指导下,三名医师精密配合,引入微导丝微导管系统,越过脾门处动脉瘤瘤腔,进入远端多个分支内,造影证实后选用合适规格弹簧圈栓塞分支血管。在栓塞完三个远端分支血管后,本以为远端栓塞基本结束,但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很多,复查造影又发现多个分支显影,又不断超选远端各个分支进行栓塞。
(分别栓塞脾门处动脉瘤远端各个分支)
通过介入团队所有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脾门处动脉瘤的远端和近端终于成功栓塞,同样方法将另一较小动脉瘤成功栓塞。本预计在两小时内完成的手术,由于术中发现比预想情况复杂很多,赵鑫主任仔细分析图像、调整手术方案并逐步指导,通过张凯、张文哲、任红瑞三名医师的熟练操作用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完成。手术成功,效果满意!
(栓塞结束后,两个动脉瘤均不显影,栓塞效果满意,且可见胃短动脉-脾动脉末梢交通支形成)
手术结束并不代表脾动脉瘤治疗结束,脾动脉栓塞术后四大并发症:脾脓肿、肺不张、肠梗阻、脾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其中一个并发症都会很棘手,所以手术后的处理也很关键。张凯、张文哲医生每天查看病人情况,加强抗生素应用,反复叮嘱患者做腹式呼吸、吹气球等动作,并嘱患者家属监督,将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通过放射介入科和妇科全体医护的细心照顾,病人恢复良好,术后4天复查CT未见相关术后并发症。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脾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基本解除,麻醉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妇科当即决定准备肿瘤切除手术。
赵鑫主任讲解:“此患者通过DSA血管造影可以看到血管与常人不同,腹腔干较长,脾动脉明显迂曲,与常人相比多拐了好几个弯。根据脾动脉瘤的位置及形状来判断,脾动脉瘤的形成与此有密切联系,由于长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了脾动脉上‘鼓起了两个包’,一旦破裂出血,将有生命危险。现放射介入团队已开展全身各处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治疗,通过栓塞的方法解除体内‘不定时炸弹’,避免开刀、保留器官”。
(微创介入手术图片,仅需在腹股沟区留一2mm大小的伤口)
文图:张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