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国产剧,120 集。
有人说,它比《老友记》还要牛逼。
光看名字,好像走的是家庭温情挂,其实内藏无数小小铅笔刀。
左戳戳,右戳戳,刺疼你们这些不 Real 的成年人。
小时候只图个乐呵,但鱼叔敢说,你们那时候八成没看懂——
《我爱我家》
海报糊的一批。
谁都不曾想到,这部 26 年前的远古剧,竟然诞生出一位丧文化图腾式人物:
季春生。
名言是:白吃白喝苦也甜。
他原本是一官二代,啃老也能悠闲过一辈子。
没成想他爹因为贪污公款被抓,在没逼供没动刑的情况下,直接把造假酒卖假药的老底儿全兜出来。
最后判了个无期。
娘呢,当年帮着他爹偷高压线,给电死了。
所以他就流窜到北京城,靠着一身破衣烂衫博同情,到别人家蹭吃蹭喝。
一顿能吃 200 个饺子。
具备“有吃吃得下,没吃扛得住,一顿饭前后管一礼拜”的过硬职业素养。
但他心系社会主义建设,动用秃到后脑勺的聪明才智,想了不少歪招。
比如,发明了“水变油”技术。
至今启发国人前赴后继。
只客串了两集,季春生却仍是互联网娱乐弄潮儿的领军人物。
《我爱我家》的长尾效应可见一斑。
这部剧,有着非常浓重的家族特征。
基本是由梁、英两家人攒出来的。
梁家,总编剧梁左。
带着亲弟弟梁天(主演)和亲妹妹梁欢(编剧)。
英家,导演英达。
带着堂弟英壮(编剧+客串),妻子宋丹丹(主演),堂弟英宁(客串),堂弟女朋友赵明明(主演)。
后来,英达和梁欢再婚,两家人彻底融合成一家子。
(英达和梁左)
老爷子的角色几乎就是按照梁左亲爹写的。
梁左的父亲原名叫做梁达,后改名范荣康,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剧中爷爷原名贾敬贤,后改名傅明,是北京市一个局级干部。
(戴了假发的爷爷很欢腾)
英达的父亲英若诚,客串出演了胡学范。
傅明爷爷的老对手。
秀了一把剑桥英语。
王朔形容梁左,“给丫关起来, 搞不好就弄出一红楼梦, 最损也是一《飘》”。
作为红迷,他给这家人起名为“贾”。
主角是三代同堂的六口人。
住家主席,傅明(原名贾敬贤)。
当年是“管物管钱”的局长,如今退休赋闲。
狡猾可爱又刚直。
爱好自我表现,习惯性打官腔,拽大词儿,喜欢在街坊邻居面前挣个面子。
扮演傅明的文兴宇老先生,当时其实只有 52 岁。
他把台词处理出一种差口气儿似的嘶哑感,走路慢悠悠弓着背,让人误以为他真的是老年人。
膨胀儿媳,和平。
鼓书艺人,同时也是一枚醉心鸡毛蒜皮小事的油腻中年妇女。
作为长儿媳,为这个家“养老的生小的,缝新的补旧的熬稀的煮干的”。
唯一的弱点,就是苦出身,穷。
一日她飞黄腾达,靠走穴挣了大钱,见了大世面,被金钱蒙了眼,便很快膨胀。
你所熟悉的那个喜感宋丹丹,在这部剧里都能找到原型。
只不过,更加年轻貌美。
中年怂男,贾志国。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副处级,属于“副处不带长”,没啥权力。
鼻梁上大到不合时宜的黑框眼镜,只是这个中年男人不可承受之重的冰山一角。
他心思浅,好事坏事都藏不住。
常常处于贼心没贼胆儿,想扑腾又身子重的矛盾里。
在家没有话语权,偏偏又乱招桃花。
唯一的优点大概是新疆舞跳得还算不错。
大糊小懒,贾志新。
家里的次子。
无固定工作,无远大志向。
有的是一堆鬼点子和吹牛不打草稿的技能。
隔三差五的带回来一两个大美妞,见到名花有主的姑娘也是一顿猛撩:
你有了男朋友,怎么也不跟我商量商量?
典型的贫嘴老北京,大糊小懒。
但心里是热乎的。
小保姆被油条小哥骗了之后,他第一个准备冲锋陷阵去替她伸张正义。
此外,还有问号刘海儿爱好者孙女贾圆圆,以及眼大明媚的小姑子贾小凡。
人物一个个都是极有趣鲜活。
人们形容《我爱我家》,喜欢用“空前绝后”四个字。
空前,很好懂。
这是中国首部室内情境喜剧。
要说标志么,就是引进罐头笑声。
像《生活大爆炸》和《破产姐妹》,都是提前录制好哄笑声,实时插入情节,以提醒观众“这个很好笑哦,你要不要也乐一下”。
但《我爱我家》的笑声,都是实打实的现场反应。
剧组邀请近百名观众到场观看。
演员就在台上演着,包袱抖得好,抖得妙,观众席那真是乐倒一片。
可别小看这些观众。
英达曾要求到场的观众,起码得是大学文化水平。
为什么?
因为它是一部需要带脑子看的喜剧。
不少文学梗。
搬来新邻居,和平见到人家是水晶吊灯三角钢琴的富贵人家,便羡慕说:
“人家儿家,连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
这是原本是老舍《茶馆》里刘麻子的原话。
爷爷说:“我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这么热,豆子也没有这么硬!”
这是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的常用语。
当年端坐在演播室里看现场的,也都不是凡人。
身穿墨绿色 Polo 衫的陈凯歌,脸上平滑无褶还带点婴儿肥。
额间刘海儿根根分明的王朔,昂着头一股倔劲儿(这不就是方枪枪本人吗)。
发量惊人神态青涩的冯小刚,彼时还不常骂人,用“一个字,好”来表达对这部剧的喜爱之情。
绝后,就是时代之功了。
1993 年是改革开放初期,万事万物都透出一股子勃勃蓬蓬的凶猛劲儿。
里面的台词,搁现在,就像季春生他妈偷的高压线。
一碰就炸。
爷爷退休后,没法在单位折腾,就把战场搬到家里,抢夺家里大大小小事物的决定权。
小保姆问爷爷:
“都说让我主持日常工作,怎么您还要让我退居二线?”
保姆是个四川人。
点到为止。
大家查查当时的背景,自然就懂了。
季春生忽悠“水变油”的技术,问:
“懂数理化吗,最初等的那种?”
和平回:
“哟,一窍不通,让四人帮起根儿上给耽误了。”
爷爷捯饬了很多捕鼠机器,自夸:
“我是谁呀?能文能武,又红又专,亦工亦农,亦兵亦官。”
想出大杀招——
利用内部矛盾,让它们自个儿解决自个儿。
“不光打架,还得挑动它们自相残杀,这个具体的办法就叫做这个——以鼠灭鼠法,啊!先逮住它一只大老鼠,最好还是公的,然后在它的屁股里塞进一粒黄豆,啊!再用线把它缝死,然后把它放回窝里去。这个老鼠它无法排泄,它就很难受啊,而且那粒黄豆呢,还在继续地膨胀,那当然就更难受了,这个,于是闹得它逮着谁咬谁,把这一窝老鼠全都咬死,最后它自己,也活活地憋死啦!”
圆圆:
“真惨,我想它当时一定疯了,因为它咬死的都是它们自己家的人... 反正是它的太太啊,孩子啊,兄弟姐妹什么的,只要它一清醒过来,一定会后悔万分的。”
爷爷:
“你这个情绪很不对头啊,消灭老鼠这是对敌斗争嘛!”
个中意味,大家自行领会。
本剧的笑料,多来源于大词小用。
把中央级别文件的专业词汇,套用在生活小事上,形成一种反差的矛盾感。
人物嘛,就随即浮夸起来。
配合旁观者吐槽,就很好玩。
爷爷退休闲不住,在家里大兴土木,搞的遍地鸡毛。
自我检讨:
“我就是贪大求洋,好大喜攻,经验是深刻的,教训是沉痛的,归结起来,我的错误主要就在于...”
圆圆接嘴:
“您的错误主要就在于吃饱了撑的!”
季春生忽悠和平,编纂一个逃婚的故事:
“在一个身手不见六指儿的夜晚,我终于挣脱了封建的牢笼,破窗而逃,和我的反动家庭永远划清了界限!”
(万恶之源)
贾志国出差一个月,跟一个叫小方姑娘暗生情愫,写了 20 多封情书。
被和平发现了,连忙解释:
“你想到哪去了?我也是受党教育多年啊,我能够做出那种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不起妻子儿女的事儿么?”
可后续志国跟小方通电话:
“要知道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还不如当初我就和你... 省着我枉担个虚名儿啊。”(喂喂党和人民呢?)
《我爱我家》不洒狗血,举重若轻。
小人物的尴尬与圆滑,卑鄙与正义,贪婪与妥协,都严丝合缝儿地贴着时代背景。
和平的亲妈曾说过一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姆们姆们姆们!
姆们,是北京话“我们”的意思。
前半句取自《沁园春·长沙》,后半句瞬间落到大马路牙子的街边摊上。
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串联起两个世界。
这就是《我爱我家》的魅力。
它有着深厚的时代格局,引得人们至今还在追问“100 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它也是冒着市井气儿的。
现在回看,都热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