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肯打开抽屉,孩子哭晕?“抽屉”对新旧家庭的意义不同

2023-11-05   作家方晓莉

原标题:妈妈不肯打开抽屉,孩子哭晕?“抽屉”对新旧家庭的意义不同

本文副标题:

“抽屉”对新式家庭和旧式家庭意喻不同:但爱同样重要

(来源:作家方晓莉)
(备注:本文作者是一名心理学作者,国学爱好者,曾参与传统文化书目的出版编写工作,也有一定审校经验等。
提倡爱和教育,拒绝愚昧。)

2023年11月1日,在某平台,“@中国网教育”发布了这样一则视频:《1岁娃因妈妈不让开抽屉哭晕送医 妈妈:脸色发紫晕倒10多秒》,引起了热议:

观点主要有三方面,如下。

2. 这孩子一身反骨,气性大,如果不从小管教,“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顺从孩子,等于让孩子持续犯错,总有一天,落不了好的;

3.就事论事,一岁多的孩子,有探索欲望,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设定给孩子看的小抽屉,宝箱这种,既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也不会让孩子一直哭了。

令人惊奇的是,除了第三种观点,前两种观点,基本上是认为孩子的“哭”是有必要的或者不能够看孩子哭了就心软,否则,这些家长们认为孩子总有一天要吃苦头,要么是生理上受伤,要么是将来出事了,来不及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不服从管教,迟早要出事:虽然这个想法听起来不太好,但确实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接下来的命运和健康,都非常关注。

所以当家长们有的提出用粗暴的办法比如衣架或者给孩子“夹手”这类惩戒,告诉孩子,要立规矩,按照有的网友说法,必须立规矩,否则,孩子感觉只要通过这个方式就可以满足,今后肯定无法无天了。

有的网友认为这是一种界限感。必须让孩子知道什么叫做边界。

对于认为要立规矩,有边界感的家长,哪怕一岁孩子也不例外的网友来说,他们认为孩子一定要服从管教,尤其是不能通过哭这种方式而获得自己想要的,否则无法立规矩,否则就被惯坏了。

今后会发生非常“可怕”的事情。

对此,有的网友也表示质疑:

在这篇报道当中,医生的建议是哄孩子,他们更多从客观情况考虑到宝宝的健康状况。也有网友从客观意义上指出孩子年纪小,确实不能一直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在一岁多的孩子,能不能让妈妈给开抽屉这个事情上,产生如此大的分歧呢?……撇开教育方式不同而言,每个家长应该都是关心并且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在这件事上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其中。“@向着风追赶光”网友指出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的问题,值得每个家长关注。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关注客观现象,比如说,这个宝宝行为上如何了,然后你应该怎么应对:从客观上讲,这样是没错的。

但他在关注客观行为的同时,忽略掉了人作为一种主观性动物,或者是有情绪的动物,不能以机械的方法去应对,即便要进行客观观察,应该重视到人这一个主体,也要考虑他们的感受。

他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叫“哭声免疫法”:解释一下,所谓哭声免疫法,意思是家长不要被孩子的哭声所迷惑,那么这就产生一种影响:

是不是跟我们目前在评论区看到的现象比较相似,或者说“类似”?……意思是可以通过打骂等行为予以纠正孩子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是得到“理论”支持一样。

由于这个“哭声免疫法”,华生作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当时的美国,名噪一时。

然而,华生在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并非那么让他感到顺利和安心。

他自小缺乏安全感,终生害怕黑暗。并且他对任何形式的宗教反感(因为母亲和保姆在“宗教”方面对他有影响。):正常而言,华生应该不至于采取机械的方法去面对外界的一系列反应,那么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13岁的华生接受了父亲带着他人私奔,离开家庭的打击,而父亲此前是酗酒之人,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华生,面对父亲离开,打击很大,后面的他,又因和黑人斗殴与市内鸣枪而被逮捕两次。

后来华生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并且在学校学习当中,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和办法,还有尝试。成年后的他,自己也经历了两段婚姻,后面一段婚姻当中,他与婚外情对象罗莎莉·雷纳结婚(在第一段婚姻当中,当时的妻子玛丽·伊克斯要挟华生与雷纳断绝关系,以曝光华生给雷纳的情书为由。华生拒绝了。二人离婚。),而在此期间,由于此事件影响。他被主流心理学界驱逐。

后来的华生进入商界,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契入广告学,从而在广告业方面,施展他的才能。后面的他,也一生推进普罗心理学方面的发展,并未真正远离心理学,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实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贡献的认知。

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约翰·华生心理学杰出贡献奖,当时是华生的一个儿子去代领的。

(备注:有关约翰·华生的资料,主要参考识典百科的“约翰·华生”词条和百度百科的“约翰·华生”词条,感谢分享。)

华生的子女,网络说法不一,有名的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贯被网络上引为华生失败“教育”法的案例。

“而华生的子女,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在父亲严厉的教育下,出现精神疾病,经过多次自杀,在三十岁的时候彻底结束了生命。
华生的小儿子也不愿意接触家人,离家出走独自流浪。华生的女儿成年以后,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并且多次自杀。华生的外孙女也和她妈妈一样,出现严重心理疾病,酒精成瘾,自杀多次。
延续三代的华生行为教育法则,被自己的家族证实,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因为0-3岁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强,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更多更专注的爱,他们才能获取安全感。
如果孩子长久的哭声没有得到回应,孩子会慢慢地变得冷漠,不再和外界交流,会出现心理建设的坍塌。”
(来源:“好父母育儿帮”,《李玫瑾女儿过得咋样?与“不哭才抱”创始人子女,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识典百科资料,华生有四个子女,第一任妻子玛丽·伊克斯与他育有两个孩子,第二任妻子罗莎莉·雷纳又与他有两个孩子。

但网络上通常引用华生这三个子女的故事:一个自杀而失去生命,一个抑郁症而多次自杀,另外一个流浪,以此说明“哭声免疫法”带给人安全感不足而导致的长期问题。

所以问题来了,为何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又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正如孩子哭了,一顿好打,孩子不但不哭了,今后显得异常听话一样,在短期目标内,无视于主体的情感与情绪,而进行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管教,的确能够“立竿见影”一般,但是在实际问题上,又要涉及到,在管教上,有没有适应于这个孩子的办法?

如果使孩子感受到的是粗暴的教育,爸爸妈妈并不爱我,只是想控制……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孩子可能产生长期的压抑情绪,不被理解等等:若父母真心爱孩子,一顿好打,即便孩子落下心理阴影,这日子总还能过,无非孩子需要花费相当时间去消化与对父母的这类行为进行和解。

但父母如果很多不善于表达,很有可能导致孩子的误解,甚至远离。因为他们已经感到自己无法应对这种情况。

在华生的理论的当中,“爱等于食物”,只要给予需求满足,好像这件事就完了一样,如果是这样认定:在商业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短期目标的实现,好像看起来成功了,也的确如此,因为商业更多时候讲究成效,人们考虑的并不是感情。

而是利益。

但是在教育学上尤其教育心理学当中,如果采取短暂的“爱等于食物”,我给一次,满足了,就可以了。然后去保持必要的距离感。那么显然会让孩子感到不可接近。心理上的距离感。

如果童年当中也有相应的安全感不足,那么在成年后,更加觉得不可亲近,长期如此,一个人的孤独至久,很容易丧失对社会和人类的信心。

(通过这些机械式“给予”行为,固然华生可以一定程度上,自认为“消解”掉了童年或者成年以前感受到的家庭方面的痛苦,从而自认为自己与一切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与距离感,但也否认了爱。这是由于他自小缺爱所造成的因素,因此远离了感情,也惧怕真正的付出。)

因此,商业易成功,因为它讲究利益,短期可以实现价值,尤其在广告学上,目标的确定以及明确性,很容易让人看到成果。也觉得非常直接。

因此,利益“一蹴而就”:但在家庭关系上,则一定是用真心和爱付出,孩子才能够达到足够的安全感给予,而感到温暖。

所以教育心理学和商业心理学当中,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商业广告是一时的,因为你永不知道,这商业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后面怎么样,但对人类而言,一些作用的持续效果,则是永恒的,即便有些看起来表面消除了负面影响,或者短暂的爱的满足,仅仅流于表面,或者任务式完成,同样给孩子爱的距离。

那么中国家长当中很多信奉“棍棒出孝子”的情况,为何还有很多好的例子呢?出发点还是在于这些家长们,“爱之深、恨之切”,除了棍棒教育,还有其他事情是可以让孩子感到温暖的,因此与“棍棒教育”可以进行“相互抵消”之用,作用成分大的一面占了上风,便家庭关系显得和谐一些。

若是棍棒教育狠了,一些孩子记仇,成年后也会远离家庭。

那么,父母是否不该用棍棒或者惩戒方式对每个孩子教育呢?……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也会质疑:有的孩子实在不听话,“不打不成器”。

其实这里需要正视一个问题:每当孩子犯错,或者比如像前面新闻里面的一岁多孩子,想看抽屉,这里面的定义是什么?你在乎的是什么?

有的家长认为是要给孩子立规矩,有的家长认为是孩子必须知道被夹手的痛苦,否则的话,下次还要看抽屉……还有的人家长,事实上在脑海里的概念,将“看抽屉”与“隐私财产”挂上钩,因此认为,那这次给孩子打开抽屉看看,是不是今后要打开别人的抽屉看了?或者今后是不是要打开银行柜了?……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从管教和约束着手,将孩子想看抽屉这个行为,视如“洪水猛兽”。

其实,打开抽屉这件事,是一个正常需求,如果有的人觉得不正常的,我个人认为还是要看看,孩子为什么产生这种需求,即:孩子想打开抽屉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捣蛋,还是一部分家长们顾虑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一个表现呢?我并不建议对新闻报道当中的孩子,事前进行一个推论,认为孩子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哭晕,所以气性大,那就不应该给孩子看的。

否则,这孩子将来无法无天了。

当然,也有人担心孩子是不是身体不好。他们非常担心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哪里不好,而导致这样的哭泣状况:但是是不是癫痫或者心脑血管问题,说做心电图等等,确实也要慎重,不误断,但也不臆测,相信科学。

一些家长认为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欲望,但总能够被另外一些家长给否定。

否定的理由如前面所言,无非是担心“钱财”问题,类似于“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理由,这会儿该担心自己钱包被掏空了。

有的网友就认为,如果顺从这个孩子,等同于交出“权力”,甚至纵容孩子将来走上犯罪道路。

很显然,在这里,有网友是认为打开抽屉等同于纵容孩子将来走上“犯罪”道路了,不但是不服从管教的意思,同时也说明这个孩子有可能将来涉及到金钱的事情。

所以这很有可能跟不少旧式家庭当中,“抽屉”意味着财产隐私有关,因此打开抽屉,意味着动用家庭的经济基础和权利,因此他们有这方面的隐忧,而不仅仅只是担忧孩子不服管教,更担心孩子将来在财产上,是否在自己家里会偷钱,或者去别人那边偷钱,或者走上社会犯罪等等,家长们有这类隐忧,貌若“抽屉”成为一个禁忌名词:即便这个报道当中的孩子,一岁多,但由于妈妈不给开抽屉,“脸色发紫 晕倒10多秒”:这引发了家长们对教育孩子,能否彻底管住孩子方面,极大的担忧!

而在一些新式家庭当中,更多认为孩子想打开抽屉,是希望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愿意采取更加和平的一些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爱,形成了很大的不同。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每个家长也许首先需要正视是自己: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是控制欲还是真的关心孩子?如果真的关心孩子,第一时间,是不是应该去了解孩子为什么想要打开抽屉?了解原因后,再作决定不迟!

因为无论曾经“棍棒式教育”出过人才,还是爱的教育,关心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方式,都无一脱离不了爱这个范围。

而形式的表现变化只是其中之一。

然而家长如果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害怕麻烦,甚至缺乏耐心,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冒昧地采用“哭声免疫法”这种方式:好像成年人争吵了,彼此说,那我们先冷静一下,一个放任另外一个去思考,的确一定意义上可以冷静,但孩子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熟悉之感,缺乏秩序的认知,同时他们是缺乏安全感,是希望了解这个社会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切断对方跟世界的联系,甚至施以控制欲望,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在“管控”压力之下,而丧失自我,但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那么在后面的人生道路当中,可能会多了很多波折,一旦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不为家人所理解,甚至被误解为错误和极端的事情,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一些悲观的情绪出现。

我们更加应该去正视自己,比如家长自己,需要一个怎样的自己,才能更加的去面对孩子和今后的教育环境。

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不要轻易下结论。

给予信任,无论是三岁以前的孩子,还是三岁以后的孩子,永远很重要。

参考资料:

1.识典百科,“约翰·华生”词条;
2.识典百科,“人本主义心理学”词条;
3.“一笑育儿”,《马伊琍反对“哭声免疫法”,妈妈的选择,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
4.“好父母育儿帮”,《李玫瑾女儿过得咋样?与“不哭才抱”创始人子女,形成鲜明对比》;
……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