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笔之中庸:勿让“恃才傲物”者成为坐井观天之势

2023-12-12   作家方晓莉

原标题:论文笔之中庸:勿让“恃才傲物”者成为坐井观天之势

(来源:作家方晓莉)

(备注:此图片来源于本人通过“AI软件”绘制而成,感谢分享。)

近些时候,我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人对“儒家”进行批判,动辄便言封建时期儒家误人、误国,只是统治者用来“愚民”的手段罢了,其实准确意义上来说,在封建时期,不管是怎样的帝王,地位多高,权力多大,或者是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对“皇权”、“神权”如何的敬畏,但真正的儒道精神不体现在封建时期的政治格局上,这种格局如果是对百姓,对民生属于束缚情况,显然不是真儒家。

什么是真儒家?真儒家不畏人言,敢于付出是真的,但真儒家道德谦厚,不“恃才傲物”,是一种修养的体现。

我们在原先的戏文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做官之后,志得意满,便显得自己与普通百姓截然不同了。即便对方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但言语之中,自觉是读书人了,骄傲意味,溢于言表。于是乎,他们对普通百姓的情况,便显得不是太理解了,好像一下子跨越了一个阶层一样?……我们不否认,任何时代都有一些自认为自己是普通百姓,所以不见得是一定非常老实厚道的,这种情况哪里都有。

但这类做官的人很有良心,也体现在,他们忽然意识到自己跟此前的那帮人不一样了,但还能秉承良心,给百姓一个公道,于是民呼为“清官”:什么时候,必须做的事情,义务当中的,你秉公处理,即便不能完全视百姓为家人,但也能意识到,从而去保护他们,还他们一个公道,竟然变成一个奢侈的事情,从古至今,清官百姓爱戴,但能真正做清官,又少之又少!所以这难得之事,即便清官傲然,人们只认为尊重他们的个性,而备加尊敬罢了!

除了清官之外,也有完全的纯官,这类官员自一上任,便一力给百姓办事,他们的主旨就是为百姓服务,意识到自己公仆的身份,即便也官员的威严,但主要指职责是办案,这类纯官有他们的眼色见,即便才华不一定完全如清官那般傲然,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致力于做好每一件事,这就是他们的德行所在。

对于纯官,只要不乱判案,大家都是喜欢的。

清官与纯官,前者重视个性,终能意识到,自己虽跨越阶层,终不能忘本,而努力去践行自己“父母官”的本色,所以他们虽然表现出十足的才华,但关键时候,总是令老百姓念念难忘,认为这个清官是一个好官,没有跟一般官员那样鱼肉百姓,至于高高在上有没有,不一定有,也有可能是有距离感的,也有可能没有,这都视情形而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清官比贪官在百姓当中要有威信、威望,他们是百姓心中的神祇,所以在包青天逝世之后,民间立庙,也是这个缘故。

而纯官重视做事,最怕是死板,清官很多能够顺藤摸瓜,因个人是一个十足个性也才华之人,故而终究能够找到源头,最终帮百姓伸冤。

而纯官很多事情“就事论事”,也许很多时候,不一定完全找到源头,根据所谓的“客观表象”去进行判断,好是好在也许不一定贪官能够得利,人家就已经干了,不好是也许有的时候不是贪官,而是其他人,或者也是贪官,这背后的事情,仍需找到源头,再行处理,他们有时候会少了这一步,这样一来,就无法找到真正的根源,所以后面的案件会再次爆发,民怨持续沸腾,治标不治本。

除了官员之外,对很多人而言,不管是世家还是做了官的人,不少便会自恃身份,与同僚或者上司打交道之时,自谓自己忠心拳拳,英雄本色,文武之道等等,但毫不讳言的说,因己之长而绝他人之短,也是常见的事。

譬如世家大族,自认为有资本,而对非世家大族打从心底的藐视,这几乎是属于“九品中正制”为何被废除的来源了。

若世家大族恪守应有礼仪之道,遵循礼制与祖法,又怎么可能需要被科举制所代替呢?……科举制被人骂了许多年,但在历史上它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上还是贡献了不少栋梁之材。好的科举人才同样属于应世人才,也都是有的。

但世家大族或者门阀对资源与资本的控制,从而导致这类人对非世家大族藐视,则势必影响皇权,试问他人又在怎么可能完全去听从您的指挥呢?……因念中有失,便难以为继。

而对普通人而言,原本不一定为众人所仰望,一朝的势之后,便利用手中资源或者自认为有所仰仗而发展自己的势力,又哪里可以说,这类人是完全的纯然与清然呢?……固然一些人可以发展自己的势力。比如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也不算真正的势力,也不属于朋党,但事实上,很多人将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朋党进行了误解。

他们不明白这当中的区别,将朋党与志同道合者划为一谈,便自认为得势,认为自己这边有才华,有背景,有资源,又可傲视他人了,但对于真正老百姓的苦难,并不见得有真正的同情,因为他们往往是以自身的优越感而炫耀存在,对于同类人,比如同僚这类人,他们往往采取“俯视”的态度去看人家,这往往也令同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感到深深羞愧,只能暗叹一声,自己没有那样的才华,没有那样的品德,没有那样的资源……生起深深的羞愧后,便只能远离之,而另外一些人是不买账的,并且觉得厌恶,于是又产生了仇敌,发生了矛盾,陷入了激烈的朋党之争当中。

人,最怕的是一边标榜自己属于清流,一边又结朋党之争,一边藐视普通人的品德与才华或者才能等,一边又标榜自己十分爱国,而到处“砥砺前行”:一个人若心不稳重,而有所偏失,便如一个人架秤,一段秤砣挂着,另外一个故意的持续“高高翘起”:这当中分量多少,只怕水分也太多了一点。

所以才华是可以掺假的,傲气是可以给自己树敌的,普通百姓会让你失去人缘的,朋党之争终究无所得利的。

比朋党更厉害的是造反。

在造反这件事上,总有一些人将其称之为“揭竿起义”甚至冠之以“为民请命”的名义,历史上哪一次造反不都是打着高大上的旗帜,而行使“夺权”之实,篡权之事?谁敢拦我,谁不爱国,又在这类人身上,体现得巨露无遗!

封建时期讲究正统,它就拿传统说话;

封建时期讲究嫡庶,它就拿传位说话;

封建时期讲究伦理,它就拿杜撰说话;

封建时期讲究正格,它就拿远房亲戚说话。

放到今天,什么敏感的时候可以被这类造反派们拿来利用,便什么敏感的事情拿来遮挡,构陷群众与同僚甚至上级,都是常见的事情,这造反派,如安禄山连唐朝都能给你掀翻几下,看你倒不倒,他们哪里还有真正的伦礼?

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无论造反派还是当初拥戴造反派们“成功”的人们,打着各类旗帜,标榜自己是真正为民考虑,是真正的皇权、神权统治者,从而利用儒家之说,甚至各类说法去拥护自己的“统治”:

试问这样的儒家精神,又怎么可能代表真儒家?

至于现代一些人,因司马迁很有学问,故而冒充是其人后代,但这类人连司马迁真正作品都能胡诌,可见不是真正的后代。

恃才傲物者绝非最可恨的,有恃才傲物,说明此人注重良心,但又因为恃才傲物,这类人完全不顾忌周围人眼光,也往往会因为自身眼界狭窄而误判形势,在一次又一次攻击他人当中被人所厌弃,这绝对不是一种好的兆头。

标榜自己爱国而恃才傲物,这类人只能说是流量主义。

而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我们如何判断他人是不是真的有才华:

第一,此人必定不会恃才傲物,即便有恃才傲物之嫌,一定以民生为本,而不是一个人傲视普通群众,表面认为自己为民生考虑,实则他们所要联合的只不过是自己认为的和和自己可以平起平坐之人,他们的心思并不在于如何改善老百姓目前生的局面,他们也许更多渴望通过打倒“政敌”而实现自己“政通人和”的需求,但在真正的团结群众和同僚这件事上,做得很差。

简而言之,这类人认为他人不足自己,便会采取极端的攻击方法,令人远离。

所以,若好以攻击方式令人远离者,恐怕不见得妥当。这类人的才华是有缺憾的。

第二,这类人一定尊重他人。

他们判断别人的标准非常温和,可以向上学习,也可以向下兼容:但事实上在这类人眼里,也没有上下之分。

好恃才傲物者。很喜欢给人判断阶级、圈层之分,属于自己这边的圈子里的人,哪怕错的,也是对的。

不属于自己圈子这边人,觉得对方势弱,或者没有自己这边强大,便予以攻击与藐视,呈现出一种赤裸裸的无情。

与这类人自我标榜的有才华,形成一个很大的笑话。

若人总是喜欢用阶层来判断彼此,必然会失去真正的判断。

因为没有逻辑,所以自成逻辑,是这类人最可笑的功夫。

第三,以己之没有的,攻击他人有的,又用己之有的,藐视他人没有的。

喜欢玩弄双重标准是这类人的特色。

一方面,他们自身没有拥有更多资源和本钱,没有更多才能、才华、品德或者是资源背景等等,于是艳羡那些已经拥有或者更强大的人,内心愤懑不平,故而总是攻击这类人,认为那些人是关系户,靠着关系上去的,十分不耻!

另外一方面,如果那些关系户当中有些与自己有“渊源”的,则一定不是关系户,如果这类关系户错了,那一定是别人的不对。

同样一个事情,发生在自己认同的关系户上和自己不认同的关系户上,这类人是两种处理办法,看起来很有个性,实则有所偏颇。

因为自己喜好圈层利益,所以必有好恶的不同!

而在玩弄双重标准上,对上资源或者圈层人物是仰视的,因仰视不成而攻击中。期间有关系户有渊源的便视为自己人,摆出一幅清流的样子,予以辩护,实则是内心狭隘所致。

而对下认为对方资源或者品德、才华远不如自己之人,便可以肆意攻击,通过这类方式而呈现出自己的高雅品格,有所不同。

但恰恰这种形式,反应了其人品质上的不足,瑕疵太多,以圈层之偏见,而论所有人,这一定有问题的:

人可以借助圈层而认识所有人,但不可以圈层而自认为桎梏而对他人进行偏颇判断,自设圈子,而不断设立重重障碍,最终令人难以理解。

很多人认为世家大族在历史当中是值得尊敬的,并且一贯标榜如此。

我们也往往可以看到一些人抨击学阀当中,一方面,又以以学阀结交为准。

一方面,一些人口称不媚权贵,但在权贵面前,是没有良心的。

他们总是用自己的一些标准和方法谎称是社会的标准和方法而对他人有所限制与攻击,甚至构陷他人,而达到自己恐怖的目的。

我们知道,一个真儒家的信仰者,绝不至于连“中庸之道”这四个字都不懂。

他们不懂这其中的谦虚温厚,只认为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

而在直面错误这件事上,也无法积极勇敢,内心总是包庇着自认为的“群党”之人,以圈层而论人,以阶级而对各类人有所不同,又标榜清流而行污浊之道。

可见这类人,也并不是真儒家。

可以叹惜一声有才华,但才华还没到达道德的底限。

可以说一声有品位,但品味只属于自己人的。

人如果不能在大江大河的历史当中,将自己化为一粒水滴,而勇于学习之地,便成为坐井观天之事,只是贻笑大方。

你所拥有的种种,无论有与无成为你的攻势,而恰恰忘了自己也是普通老百姓一枚,在人海当中,什么也不是。

所以,人之文笔,犀利是可贵的,但不遵循客观事实,又是赧然的。

有时候这赧然上了天,也流不到大江大河,只在人心里,留下一滴眼泪罢了。

(备注:此图片来源于本人通过“AI软件”绘制而成,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