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高菊 通讯员 李德伟 文图
“一要头尾相连,二要阳面朝上,三要上平下不平,这种红薯也是要技巧的。”3月4日,在洛阳市伊川县鸦岭镇洛阳薯乡薯业科技园有限公司的一处红薯育苗大棚里,公司负责人张建益向记者介绍着排薯的“三原则”。在他身后,戴口罩的几名妇女蹲在地上精心地打理着红薯苗床。
据了解,这些苗床上培育的红薯都属于“岭上硒薯”。伊川县鸦岭镇地处丘陵山地,土壤富硒。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借助土壤富硒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红薯,提出了重振鸦岭红薯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着力打造“岭上硒薯”品牌。按照“科研院所+合作社+深加工+电商+农户”的模式,重新规划鸦岭红薯的发展。该镇先后与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洛阳市红薯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洛阳薯乡薯业科创园,引进脱毒红薯新品种,还聘请市红薯协会专家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服务。
一年之计在于春,育好红薯苗是关键。记者在科技园看到,不只是有一排十几个新建的塑料大棚,早些年投用的现代化恒温大棚里,一种“普薯32”的红薯苗已经可以采苗,经过首次移栽至大棚进行二次换苗,不久即可向大田移栽。在新建的育苗棚里,有工作人员用小型旋耕机翻土,有群众整理苗床,也有的将排好的薯种喷洒消毒药水,保证35天后薯苗整齐多发。
在另一侧的百万吨种薯储藏室,一辆来自洛阳市宜阳县的卡车正在装“烟薯25”的薯种,“岭上硒薯”走出伊川县,在邻县土地上生根发芽。